1.
最初知道奇特的一生,是通过李笑来《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柳比歇夫这个苏联人为世人所知,不是因为他在自己专业的生物领域有什么特别高超造诣(当然他的专业技能水平是很不错的),而是因为他56年如一日的时间统计方法。
从1916年开始,21岁的柳比歇夫开始记录时间开销,一直到他逝世,一天也没有间断。柳比歇夫时间开销的格式是:日期+事件+花费时间,每天记录5到7行。柳比歇夫根据时间开销,日记,每个月都要做月度总结,每一年,都要做年度总结。在1963年,他创造了2006个小时30分钟的工作记录,平均每天5小时29分钟。——可不要小看这每天5小时29分钟,因为按照柳比歇夫的算法,这个五个半小时,是纯工作时间。
2.
《奇特的一生》里面的柳比歇夫给我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超过最低必需品限度的东西都不要。柳比歇夫需要的东西极其有限,有一个放书的地方,和工作的地方,有一个宁静安谧的工作环境就够了,超过最低必需品限度的东西都不要,比如,学术界一些同行们拥有,豪华的住宅,成套的成色,精致的装饰品,每一个精美的门把手等等。简朴生活的追求,让他可以轻松的,宽宏大度的去忍受人们所做的一些蠢事,以及公务中的例行公事和杂乱无章,而不是与别人讴气,因此他心神安宁,神经健全。
第二,为得到自由,为保持独立而必须付出代价。柳比歇夫懂得一但独树一帜,就不可能很快得到人们的理解。柳比歇夫也是有正常的功名心的,但他不是爱慕虚荣,这两者是不同的。比如他过去发表在外省刊物上的旧作,等了有好多年,越来越多的被人引用,终于有那么一天,在国外被转载了,各地开始源源不绝的来索取单行本,大量的需求让他引以为荣。柳比歇夫不单善于利用时间的下脚料供自己做有益的事情,还善于把命运给他下的绊子变成好事,比如,把他调往外省,他认为更好,可以有更多时间工作和思索,那里的环境更安静,在那里身体更健康。
第三,除了时间统计法,柳比歇夫还按照自己的特点,拟定了几条原则。比如不接受紧急的任务,累了就休息,每天睡十个小时,即使他的身体不太好,工作强度又很大,但这样的守则,使他依然长寿并健康。柳比歇夫是十分严格的筛选自己的日常活动的,他避免串门和参加一些所谓的庆祝活动,但是,他坚持回信,每个月都制定详细计划,把所有收到的信都进行编号,其中有八成左右的信是外国来的。尽管看起来,把一点一滴的扣下来的时间,很多都浪费在写信上,这既是分散精力,又是一种矛盾,但恰恰是这样处理的背后反映出,他的价值观。
3.
说起来也怪,人类的一切的发明似乎都是为了替人节省时间,比如说,马车到火车到飞机,电报电话代替了书信,电脑代替了算盘,就能说话,也尽量简洁,也不动手写了,直接利用录音机口授或者语音录入,然而,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越来越感到时间不够用。一切都不是我们的,而是别人的,只有时间是我们自己的财产。
在生活中,像柳比歇夫一样,也只需要有一个最小必需品就ok了,超过最低必需品限度的东西,都不应该要。之前在财富自由之路专栏上,我了解了一个概念,叫做最少必要知识,其实,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的问题,无论你是索取,还是学习。同时触发的另外一个概念,就是特立独行且正确。大部分人,都是错的,只有你是对的,虽然在一段可能相当长的时间里面你不被理解,但是就像柳比歇夫一样,终究有一天,人们在故纸堆里面,发现线索,人们总是能想起你,找到你。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做更好的自己。
时间比过去少了,时间的价格比过去高了。生命是由时间构成,是一小时一小时,一分钟一分钟累积起来的。按照柳比歇夫的方式,进行认真细致的时间记录。自己动手,每天统计经济做结算,要详细到无情的地步,什么也不隐瞒,什么也不缩小。通过记录,从而形成独特的感知时间的方法,不需要钟表也能准确,估计时间过去了多久。通过这种时间统计方法,能准确估算出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时间,从而合理安排工作计划。
学以致用,做到几点:①要明确在一个大的时间维度内,紧张的工作和享受生活是没有矛盾的。②在原来以周为单位的时间框架之内,尝试以年为维度设计时间框架,按年月来安排和相关的工作、生活的时间。③碎片时间也可以产出多元化的工作,特别用来把一些无效但必须要做的工作,全部给在这种时间内解决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