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
克制越界和掌控欲,放手打造为自己人生负责的孩子。
很多家长说我要教育孩子如何如何, 往往是出于内心恐惧和担心产生的掌控欲。
其实家长需要学会放下掌控欲,尽量少出手, 让孩子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喜欢怎么样就怎么样。 你们出手, 十有八九是错的; 孩子要怎么干, 十有八九倒是对的。 每一个小生命, 都是带着自己生命的密码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孩子成长过程中, 他怎么做, 一定会按照这个密码来, 过多地干预只会伤害他。 所以, 尊重孩子自己的决定, 他要怎么玩都是对的。 除非涉及安全问题, 需要家长保护一下;其他的, 就随他去吧。
对孩子真正负责的表现就是, 适当放手, 把人生的决定权交还给他, 然后坚定地做孩子人生航海中的灯塔, 替他照亮前方的路。
我强调父母爱孩子就要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但这个过程中要避免一种偏差一一别用越界的 “负责任” 打造一个不会负责任的孩子。
每天早上孩子蒙着被子, 你就催他快点起床、穿衣服; 孩于起来穿好衣服了, 你又催他快点洗漱、吃早餐;吃完早餐,就又催他快收拾书包。 你不停地催, 一直到他最后终于背着书包出门上学。 整个过程都是你在着急, 而孩子呢, 通常是不管你怎么催, 该怎么做还怎么做, 慢吞吞地, 好像上学跟他无关似的. 家长为什么要这样着急担心呢?就让担心的事情发生,看看会如何? 其实也没有什么, 最严重的不过是他迟到了, 挨了老师的批评; 他着凉了, 不舒服。 但是, 他这样被批评一次两次,他自己就知道下次要早点起来;他不穿衣服着凉了,感冒了不舒服, 下一次就知道天凉要添衣服才不会被冻着。 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就是这样, 如果你不能陪他一辈子, 那就要学会适当放手。
有句老话叫“勤劳的父母养一窝懒儿女”。 我们很多家长就是把自己当成孩子的保姆, 什么都包了, 什么都帮忙做、 帮忙想。 那孩子还需要动什么脑筋呢? 还需要对自已负什么责任呢? 所以, 很多家长是在用越界的负责打造一个无法为自己人生负责的人。
真正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是什么? 是我负 100%的责任打造负责任的孩子, 而不是为他所有的事情负 100%的责任。 作为父母, 我们应该要负起的责任是引导孩子, 是支持他们。 孩子的事儿, 让他自己做; 他的人生, 让他自己过。 他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100%的责任.
父母是支持者, 不是设计者, 更不是代劳者。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
富养让孩子有更多的富足感和配得感,更容易获得幸福和成功。
孩子往往会要很多玩具。对于孩子物质方面的欲望,父母该不该满足呢?
该不该满足孩子的愿望, 原则有两个: 第一,他是不是真的很喜欢; 第二, 我是不是有能力。如果他喜欢,我又有能力满足他, 所有他想要的我都会满足他。 可能有的家长会担心, 这样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孩子长大之后会不会有问题,将来会贪得无厌?放心, 他将来不仅不会贪得无厌, 相反, 一个内心富足自信的人,他对物质诱惑会更淡定,更不在乎物质的比较。现在学校里, 经常有一些孩子去比自己爸爸开的是什么车, 用的是什么手机。 其实, 内心真的觉得富有的人, 是不会去刻意表现这些东西的。
人有两种感觉是很重要的, 一种叫配得感, 还有一种叫富足感。 什么叫配得感? 就是我配不配得到一些东西, 一些我认为美好的、 想要的东西。 富足感就是指我的内心感觉是不是富有、充足。 你们有没有留意过, 现在有这样一些人, 他们家庭条件不错, 长得也不错, 但不管男女, 他们在找女朋友或男朋友的时候就是不敢找漂亮的、 帅的, 或者是他们认为优秀的人。 为什么? 因为他们总觉得自己配不上。 他们之所以有这种心理, 往往就跟他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 想从父母那里得到一些东西, 父母没有满足他们、 没有给他们有关。
孩子三五岁时, 他不会像我们这样去分析东西的贵贱, 他只会感受。 当他跟我们要东西时, 我们不给, 也许还会说 “这么贵的东西, 你买什么?” 这种话, 孩子听到的潜台词是什么? 这么贵的东西, 你不配有。他经常得不到满足, 那这种 “不配”的感觉就会越来越强烈。 所以在他长大了之后, 对一些高品质的东西他也不敢有所追求和期待。 这些人投入到职场中体现出来的就是安于现状, 总是感觉自己只能打工, 不能当老板。 其实, 当老板有什么谁可以谁不可以呢? 但是因为他们心里的配得感缺失,所以总会觉得自己不配做这个。
孩子真正能够生活的幸福,不在于你给他提供多少物质、金钱,而在于他内心是否富足。只有他内心富足了,长大之后遇到事情才会淡定,才能遵从自己的内心,勇敢去选择、去追求,比如到了谈恋爱的时候, 敢去追求那些真正心仪的女孩。 有一句话叫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你们仔细观察一下那些癞蛤蟆, 哪一只不是勇敢的、 内心强大富足的
心理笔记:
贝曼博士萨提亚亲子课
知识点总结:
1.家长容易看到孩子行为上的问题,总希望通过改变孩子行为来进行教育
2.可是孩子行为背后有他们复杂的因素,如有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以及内心的期待和渴望
3.两岁后就要多给孩子做选择,如两者选其一,增加孩子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意识。让孩子知道自己有能力可以自己做决定
4.孩子也会有积极正向的感受或消极负面的感受,我们需要去看到和接纳这种感受
5.通过家长对孩子行为感受的反应,建立孩子的自我认同感
6.家长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够自己主动做些事情或者思考,可是在很早的家长在教育的时候忽略了给孩子做主和认同他们决定的机会~让孩子变得习惯于依赖家长替他们决定和思考
7.如果过度关注孩子的成就者的时候,孩子往往会容易有低自尊,总会容易觉得自己是失败者
8.总让孩子争取第一,可是第一往往只有一个,所以大多数都会体验到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9.我们应该多和孩子说我爱你,可以表达某些行为的不恰当,但不会因此而不爱你,只是希望你能够做的更好些~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有怎样的成就
10.无论孩子在什么年龄,都可以表达“你在我心中是重要的,我们只是需要改善一下我们所做的”
11.大部分的人有两个角色,他们又是丈夫和父亲,或者是妻子同时有又是母亲。通常我们容易在父母的角色,而忽略了夫妻的角色
12.在家庭关系中,我们需要更多的平衡这两个角色,
13.夫妻关系滋养着自己同时也滋养着孩子
14.调查表明:给孩子最好的遗产就是好的夫妻关系(原生家庭)
15.如果需要一个幸福快的孩子,需要建立一个融洽的夫妻关系
16.和谐的夫妻关系应该有共同的目标,学习如何处理诧异,能够带着尊重接纳彼此的差异,我们会有时间陪伴和给到彼此
17.所以夫妻关系所做的都是在给孩子做个榜样
18.作为父母,应该随时觉察到怎样做好夫妻,所以需要学习怎样改善夫妻关系,夫妻关系得到改善,我们就可以给孩子更多的机会
19.对过去所犯的错误给予原谅,当下过去的伤或者失望
20.亲子教育是一个很大的工作,包括很多的责任同时也是特权
21.特权是有权利去养育一个人,责任是家长需要做得更好的工作
22.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很好的关爱自己
23.需要维系好家庭关系,又要教育好孩子,还需要关爱好自己,时间的管理就尤为重要
24.这个议题需要父母共同商议,需要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意义
25.家长很担心孩子上网多,可根据研究资料表明,孩子更希望家长远离手机或网络,我们更需要为孩子成为一个榜样
26.青少年需要独立的空间和隐私,只是代表他们需要私人的空间和时间
27.青少年开始从忠诚于家庭到开始忠诚于朋友,家长需要学会接纳和理解这是成长的过程
28.希望父母亲在角色中不是求生存的状态,而是享受作为父母亲的幸福
29.父母亲需要学会怎样和孩子相处,和孩子们一起享受玩乐,而不是总是工作或者只是看到孩子不恰当和不认同的行为
30.如果一个孩子,需要让孩子学习如何合作,通过玩耍的方式陪伴孩子和引导孩子
31.和孩子一起培养一些兴趣,可以旅游或者拜访亲友。就是共同一起的亲子时光
32.多欣赏和感谢自己的孩子,不一定做的好才欣赏,而是没做什么的时候也可以欣赏他(这出于爱,就是因为他们是个人的存在)
33.让孩子以一个人的存在,而不是在角色中去看待父母
34.多给孩子参加团队协作的活动,父母也可以共同参加
35.我们想让孩子一件事情做的好,应该让孩子知道这件事情的意义~
36.关于意义,或许对自己是有意义的,可是对孩子却不一定有意义。而是我们怎么引导孩子找到意义
37.这个意义并不是我们告诉孩子的,而是帮他们去探索这个意义,是孩子自己内心中建立的意义
38.孩子大多活在当下,未来对孩子来说很遥远。
39.帮助孩子在学校中体验到积极的部分
40.孩子是希望得到接纳和认可,欣赏和感谢。帮孩子体验到这种感觉,会让孩子觉得所做的事情就会有意义
41.家长如何照顾好自己,同时也是需要体验到这些感受~包括接纳,认可和欣赏
42.夫妻双方可以彼此给予对方这样的反馈。也需要花时间去独处~需要花时间去更新这些关系
43.孩子最大的困难,其实是夫妻间的冲突
44.冲突从更深的层面看,是有很多的更深部分的差异,表面上是观点或者行为的冲突~实际上是内在需求和渴望没有满足。所以对此就有很多争执
45.怎样解决夫妻教育的差异,首先需要尊重孩子是个人,这个比差异重要的多
46.对待差异,要从处理的部分去对待,要从是什么,和如何处理这两个方面去应对
47.是什么,就是找两人共性希望的部分
48.做什么,是找到有哪些方法可以达到我们的共性目标~
49.需要澄清和看到我们达成目标的目的是一样,不同是是行为的方式和观点不一样
50.当澄清目标一致方法不一致的时候,我们看看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可以达到目标
51.家庭规则,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我们需要看到这些规则背后的意图是什么?
52.设置的规则是仅仅为了让孩子服从还是有其他意图
53.关于规则,处理和孩子的差异,首先要接纳彼此的不同
54.关于失败,是我们去看待需要做什么事情,而不是为了去达成什么
55.举例孩子学行走摔倒依然爬起来继续行走,是孩子关注于行走,而不是一定要走稳。同样对待大点的孩子,是否允许他们在成长路上可能遇到的失败呢
56.可以把孩子失败的经验当成一种学习体验。在长大后遇到失败,因为前面的允许和接纳,所以孩子长大后的失败也能够很容易的走出来
57.二胎政策开放了,对家庭带最大的问题是父母容易让孩子进行竞争而不是合作。总传递到底更爱哪个孩子
58.是否可以接纳孩子会有不同的,而不是选择哪个孩子是自己更喜欢的
59.如果孩子在不同的喜欢中成长,往往会带来很多的痛苦,一辈子都在追求父母的认可和喜欢(更深的模式可能影响到孩子的婚姻和人际关系以及事业发展等)
60.可以觉察自己在原生家庭中是那个被喜欢的吗?这对自己又有哪些影响呢?这对其他人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70.往往这些影响来自于被比较。所以父母可以学会做到一视同仁
71.即便是比较,也不要去评判,比较评判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太多帮助。而是可以学习如何更好的合作。
72.两个孩子不需要有太多的竞争,而是可以更好的合作。
73.让孩子觉得自己是独特的,同时表达到因为什么而独特。
74.关于青少年叛逆,往往是被拽的太紧了,被要求被限制的太多了。
75.如果成长中给到了允许和理解,就不需要去打破这些束缚。当我们抓的越紧,越有叛逆行为出现。
76.如果希望孩子少些叛逆,就可以给孩子一些个体化成长的空间。
77.给孩子设置一些界限,也给到孩子一些自由。
78.有叛逆行为的时候,管教依然不晚,关键是父母是否可以带着爱去和孩子互动,是否可以欣赏到他们的个体。是否可以用更积极的方式去和他们相处
79.关于成瘾,通常科技只是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更深层次的意义,这样孩子会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80.往往没有生命意义或许生命目的的孩子上瘾的比较多。
前两天先生一位同事分享我贝曼mp3语音课给我,今天在亲子群里看到了文字版本,非常受用,很想抄写一遍,无奈确实没有时间,双胞胎刚睡,才有时间码字,感觉很好,孩子近段时间都是回来先玩会手机,吃完饭,看半小时电视,然后作业,再看会电视,现在在规则下,我也不打扰他,让他慢慢自己摸索吧,只有自我觉察到的,才是自己的,不然孩子的抗拒我是领略过得。
今天学习班回来玩了一小时,手机拿过来了,10点睡了,我觉得真的进步很大了,以前纠结读国学、阅读,现在觉得身体重要,心理健康重要,学习慢慢来,急不来,以前自己望子成龙的心理过重,孩子也倍感压力,教育方式的不当,也让孩子自我价值观低,作为父母,唯有学习才能带动孩子进步。
希望自己一直具备学习和领悟能力,加油!
爱自己,爱家人,爱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