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在农村长大,见惯了各种虫子动物, 在城市里生活时间长了,感觉城里的孩子已经很少有机会见到这些动物的生长变化了。这样的一套书,正可以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刚看到一个童书出版人这样说自己做自然科普书的初衷。
现在市面上少儿自然科普很多,好书也不少。
不过我还是觉得,与其让孩子待在屋里看有关大自然的书,看那些震撼唯美的野生动物炫酷大图、认识印在书里的动物名字、生活习性,还不如出门户外走走,或者自己养几个小小动物,从认识身边的草木鱼虫开始。小时候萌发出对自然、生命、地球的感觉,长大了对野生动物、灭绝动物、人类、自然的主题才会更有体悟。不然,只在家里看些“灭绝动物”的书,对自然无感,浏览完书也会想比如“灭绝了关我什么事”。
最近在看《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接触大自然有什么好处呢?以前觉得接触大自然的作用都是“陶冶情操”等看不见摸不着的玄虚功能。现在知道接触大自然可以提高孩子的创造力、身体素质,而且,想要实际功能的家长们,注意,如果希望你的孩子别沾上多动症、抑郁症等现代城市病,最好也多带孩子去户外——其实这点是最吸引我的,毕竟儿童的多动症、抑郁症越来越普遍。原来这么“简单”就可以解决。不过要注意前后顺序,不要等已经“生病”了再去大自然,那就晚了。
看到美国近几十年来儿童远离自然的轨迹,如同我们正在经历的,是不可避免、无法挽回的。孩子们的“自然缺失症”也许在所难免。大趋势难以改变,对个人来说,我也只能从实际出发,尽可能多创造身边的这类机会。
前阵子看到TED的老外演讲,《应该让孩子做的五件“危险”的事情》,认为现代人在把孩子包裹地更安全的同时,也“切断了让孩子与周遭世界相处的机会”,所以他倡导的让孩子做的“危险”事包括玩火、持有小刀、扔长矛等。他说的有道理,只是不知有几个家长能迈出这一步(包括我自己)。
很多人也许觉得无所谓。现代科技发达,几年足不出户都可以活下去,更别提未来是个虚拟时代、AI时代了。《人类简史》的作者赫拉利,说“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发展”。他是个有智慧的人,尚且不知道,我们更不敢妄自揣测远离自然后人类一定会怎样怎样。毕竟近几十年逐渐远离大自然的一代人照样有创造力。也许可以说,接触大自然可以让人“更加”有创造力吧。
不过,从自己孩子身上,我看到的是:一说要去户外爬山,他出门前十分不愿意,出去了就很高兴地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全身器官都活跃起来,甚至不愿回家;一说在家看电视,他欢呼雀跃地投入了电视的怀抱,全身器官凝固像个木头人,关掉电视后则变得狂躁不已。
最近在做古生物学家苗教授的书,今天看到他的书稿里,恰巧也有这么一段话:
“……家长们可以通过带领小朋友们郊游、野外旅行、参观自然博物馆、动物园和植物园等活动,激发小朋友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带着他们走出去一同亲近大自然、拥抱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小朋友们的学习需要全面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所有感官体验才行,光宅在家里读书和看电视,是无法真正欣赏‘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诗句的。”
所以,亲近自然,还是要出门去。隔着书观察自然,即便印制再精美、获奖再多的书,也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