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跟孩子约定好的规则不能顺利执行。
比如规定好,餐桌是吃饭的地方,茶几是看电视的地方,结果孩子总是边看电视边吃饭,把茶几上弄得到处是饭菜;
比如规定好,游戏只能玩十五分钟,九点该睡觉了,结果手机半天都没收回来,搞得十点半还没上床。
比如规定好,早晨七点要起床的,结果叫了好多遍,孩子还没睁开眼睛。
自从为人父母,爸爸妈妈们一直都在想着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制定了各种各样的规矩。
然而,在执行的过程中,却遇到了千山万水般的阻碍,再加上沟通不畅,严重地破坏了亲子之间的感情。
不禁感慨:孩子们就那么讨厌规则?坚守规则为何那么难?
NO! 孩子喜欢规则
孩子并非不喜欢规则,可能很多父母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幼儿园里,四岁的小朋友可以很容易的找到自己的书包、拖鞋、杯子、毛巾,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按照编号把自己的物品放进相应的格子里;
人行道旁,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小朋友双眼紧盯着信号灯的指示,直到数字变成零、行驶的车辆停下来,才会穿过马路;
公交车上,跟着人群按序上车,积极地举起挂在脖子上的公交卡认真地刷卡,等待“嘀”的一声确认;
如果小朋友的编号变来变去,如果他们的格子放置的位置不断变动,他们会很难找到自己的东西,会感到着急,紧张;
如果没有信号灯的指示,孩子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过、什么时候不可以过,他们无法判断何时是安全的;
如果没有明确的该刷卡的身高提示,孩子不清楚什么时候该行使自己的义务,他们担心随时有可能被乘客责备,被司机赶下车,他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10岁以下的孩子,大脑还没有发展完善,还没有足够的经验积累让他们能够辨别,什么样的情况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所以,他们需要规则,喜欢规则。
他们需要依靠明确的规则来指引自己的行为,所有模糊的、不确定的、未知的信息只会让他们感到更加焦虑。
尽管如此,现实生活中依然会发现,很多时候孩子不能遵守规则。原因何在?
孩子不遵守规则是被训练出来的
举一个很常见的例子:睡觉时间收手机。
晚上九点,睡觉的时间到了,乐乐正聚精会神地玩着手机。
妈妈走过去:“乐乐,把手机给妈妈,该睡觉了!”
乐乐:“妈妈,我再玩一会,游戏马上就要打完了!”
妈妈:“我们刚才说好了,规定就要遵守,睡觉的时间到了,必须收手机!”
乐乐还没打完,不同意,开始抵抗,要求妈妈再多给一些时间。
妈妈有点不太高兴,开始责备孩子:“你看你总玩,明天没办法及时起床,会耽误其他的时间。”
而孩子完全不会理会妈妈的建议,反而是反复强调自己的要求:“我就玩一会儿嘛,马上就玩完了。”
很多时候会走到第三步,因为孩子很可怜,又很好很可爱,于是妈妈松口了:“那行,那就玩一会儿,把这局游戏打完,打完你一定要睡啊,过一会我再来拿手机。”
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
刚开始是必须马上睡觉,因为制定的规则要遵守;
接着,孩子快要把游戏打完,开始要求延长时间,妈妈不答应;
然后,孩子反复要求、不断争取,妈妈开始妥协退让、同意孩子玩,最终主动放弃了规则。
由此我们看到了,孩子是如何被训练出不遵守规则的:
虽然规定了九点睡觉,但是这个九点睡觉是可以改变的,只要反复争取就可以发生些变通。
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些会变,什么时候是允许的,什么时候是不允许的,他看到一切在变。
如果妈妈情绪好,那这个东西可能就会变了,如果妈妈情绪不好可能就会说不。
于是,孩子要不断地确定妈妈的边界,确定妈妈的规则在哪里,底线在哪里,他会时时刻刻去琢磨,每时每刻去试探,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哪一次就会成功,这就造成了孩子对妈妈的话充耳不闻。
因此,我们就了解到,孩子不听话,不遵守规则实在是我们训练出来的,是我们让他不听话,让他不遵守规则。
如何训练孩子遵守规则
理解了整个过程,训练一个遵守规则的孩子就变得容易多了。
时间到了,孩子提出抗议,没有把游戏打完,这很正常。他可以不高兴,但是该睡觉了。
这个时候,妈妈要有能力履行自己说过的话,同时抵抗住内心的焦虑,就是孩子会感觉到不高兴,不开心。
如果妈妈能扛住这种焦虑,坚持住了,孩子就很清楚这个底线在哪里,妈妈以后在执行规则的时候就会变得比较简单。
同时,孩子也会很容易地了解到,他不需要去反复试探,他会知道妈妈是认真的,没有玩完也没有办法,他会认同这个规则,而不会再去挑战这个规则。
当每一个规则都变得清晰、明确,妈妈始终如一、坚持执行;
当所有的规则和妈妈的态度对孩子来说都是已知的、不变的;
孩子会很清楚事情的进展和结果,对整个过程会有掌控感,渐渐地变得熟悉,他不仅从情感上接受规则,而且从身体上把遵守规则变成潜意识的行为,习惯成自然便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