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外地人的公务员,你能融入当地吗?
岳阳的话
可能因为岳阳曾经在人事部门工作一段时间,也可能因为岳阳工作时间长成了机关老油条,更可能因为岳阳是个话唠。所以,岳阳一个考到外地当公务员的表弟专门找到作为“常在机关应答人”的岳阳,说自己考到外地后,融入不到当地,感觉被排斥云云。
实际上,这很正常,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你想,一个外地人,不远百里、千里的,不在家门口就业,跑到外地和人抢饭碗,是何用心?
本来,这里的岗位正好够我们几个人分,即便不够,“江山轮流做”,总有机会让我们过过官瘾。你一来,好了,年轻、学历又高、人又表现得很勤快,领导很喜欢。
要照这个节奏走下去,将来的提拔就是你而不是我们了,我们愿意吗?
那么,怎么办呢?是不是就此缩手不干,逆来顺受,听天由命吗?岳阳觉得不应该这样。
岳阳在人事部门的时候,见过不少的外地人进入到当地,有的留下了,更多的是走了。他们中,有的是通过全国、全省公务员考试的,有的是通过全市自主招录的事业单位进来的,有的是通过大学生村官考试去到乡镇的。
这里面,除了个别通过包括但不限于和当地人通婚等形式留下、融入到当地之外,其他的都或多或少地与当地人有些隔膜。
离开的那些,各种理由、形式。理由有,想往中央和省市层面发展,不愿呆在基层;或者对象在某地,不想两地分居;或者家人帮助找到了更好的工作,或者待遇太差。形式上,大多是通过正常的遴选、招录等形式考走的,也有直接辞职走人的。
这些人的离开,名义上没有说因为被排斥,实际上或多或少还是有这方面的因素。
一个原来考到本地,后来考到省直机关的外地哥们,在和岳阳聊天时候,不无沉痛地说,“终于摆脱你们那个排外的地方了”。
据其自述,考到省直机关后,心情非常舒畅,感觉自我价值也得到了尊重和认可。
确实,我们这个地方有些排外。你想,一个小县城,你喝酒时讲个某人的段子,说不定他的家庭成员、亲戚就在这个桌上坐着。你触碰到他的利益,他不蹦起来才怪。
岳阳原来在某单位工作时候,赶上一次干部提拔,两个人,一个外地人、一个本地人,两人势均力敌。在后来的推荐中,本地的完胜。
这哥们得知结果后很高兴,说:“一个外地人,跟我们凑什么热闹?”也是,在这个刚从县城划成市的小县城来说,本来派系林立,你一个外地人,非亲非故的,哪个大佬会愿意为你说句话?
那么,外地人是不是就没有希望呢?也并不是这样,岳阳非常欣赏、尊重的一个老兄,就是外地人,是唯一一个当地成长起来的外地人。
岳阳把这哥们儿的成长经历,或者说特点给弟兄们介绍一下,希望对那些自认为“被排斥的外地人”一些帮助。
这个老兄首先不怕事。所谓不怕事,一个是不怕干活儿。单位急难险重的活儿交给他,没有拿不下来的。
再一个,就是作为执法机关的工作人员,不管是谁,凡是违法制度,一律不予通融。
虽然有人劝他,“你是外地人,悠着点”。但是依然按规矩来,时间长了,名声出去了,也没人找他打招呼了。
再一个注重学习。不但口才好,而且文笔也很好,领导非常认可。他能够成长为我们这个地方的重要领导干部,有一步很关键。
那个时候流行竞争性选拔,通过考试他从正科级岗位进入到县处级领导岗位。据熟悉这位老兄的人说,其理念就是,有活干活儿,没活儿学习。这为其上位县处级领导奠定了良好基础。
还有一个就是,不掺乎是是非非。很多人以为进机关就要加入团团伙伙,以求“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但这哥们不来这一套,不参加这伙儿那团的,据说连老乡会也不参加。
现在想来,这也是一个高明之处。明显是在告诉大伙儿,特别是本地人,我对你们没有恶意,也不会搞团团伙伙,请你们对我一视同仁。
所以,在其提拔时,据说没有一封告状信。反观那些团团伙伙的,每进一步,刚刚在友好这里摆起庆功酒,那边就收到可能来自另一团伙的举报信。
所以,岳阳想告诉像表弟这样的“外地人”来说,如果想融入当地,首先把工作干好,以主动赢得尊重,以行动获得认同。再一个,稳打稳扎,树立“永久牌”形象,不要“这山想着那山高”,至少表面上是这样。实在做不到,那就找个本地的姑娘作对象(估计有些人又想歪了,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