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你很可能已经困在了“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是由美国学者桑斯坦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中提出的概念。
网络技术的发展伴随的网络信息的剧增,看似为我们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讯息,但我们会发现似乎所有的讯息都是为我们“私人订制”的。
在网络信息的传播中,根据用户画像智能推荐内容的技术已非常成熟,这也是算法型资讯服务平台(如今日头条、抖音、知乎等)崛起的重要原因。
当个人长期禁锢在自己所建构的“信息茧房“”中,久而久之,个人生活将呈现出一种定式化、程序化,我们会习惯拒绝听取与自己观点不符的信息和观点,变得越来越固执己见,甚至走向极端化。
第二,你的大脑很可能已经被重新编排
这一点,也可以算是第一点的补充。
Jeff hawkins 的"千脑理论" (thousand brain theory) 认为: 人脑对外界感知过程中,脑皮质层的不同区域同时对所观察物体建立模型,上千个皮质层区域同时可能有上千个模型,大脑内部存在某种协调投票机制,一旦某种模型的支持票成为多数,大脑整体就按照这种理解,去统一指导行动。
这其实是一种“心智残疾”,因为过度输入某一类型的信息和观点,大脑内部的投票机制一边倒地支持某个观点,我们甚至完全察觉不到这一点。
对此,我们要有打破“信息茧房”的自觉意识,主动扩大信息摄取范围,广泛阅读,换位思考。
第三,缺乏谦卑之心
华杉老师说,我们人性,都容易有两颗心,一颗是“纠错心”,一颗是“好胜心”。
这两颗心所带来的认知能力的封锁,正是阻止我们成长进步、超越自我的绊脚石。
因为只有谦卑,当别人表达观点和意见时,我们才能不预设立场,把注意力集中在事情的本质上。即使听到不中听的话,也能保持开放的头脑,试着去寻找其中的合理之处,然后再形成自己的判断。
在职场上,当我们听到抱怨上司,抱怨公司的声音时,如果能够首先从寻找“合理性”的角度去理解,我们的境遇也会大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