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五上班附近的一家麻辣烫小店发生了点变化。
小店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张的,一开始注意到是因为服务热情,后来去了几次感觉汤底味道不错,环境也不错。所以,老五认为,终于是找到了一家卫生良好口感满意的地方,加上他们家笋丝实在是好吃,因此不光自己经常去,对同事也是大家推荐。
变化发生在6月中旬,老五再次去的时候,发现很多菜品换了一圈。大家都知道,麻辣烫各种食材是泡在水里的。新换的很多菜品吸水性很强,随便点几个已经很沉了,更重要的是,笋丝被撤换下去了,保留了完整的冬笋(又沉又吸水),老五顿时大感失望。第一次,老五点了不到二十八块的食材(老五比较能吃,麻辣烫最少点三十多),虽然勉强吃了,心境却有点不同。
回办公室路上,老五一直在想。为什么要换成那些吸水性好的食材呢?为了提高客单价?似乎只有这个角度说得通。那为什么要撤换掉笋丝呢?也是为了客单价?还是因为这个食材大家点的频率较高,成本过高?
如果为了提高客单价,为什么不是用更好的食材,更好的服务,更创意多样的口味,甚至单位重量食材价格涨价,老五都认为是合情合理。为什么偏偏选用了更换易于吸水食材的做法?这种做法除了执行人省时省力,百害无一利。
另外,笋丝撤换决定到底是如何做出的呢?就老五几次观察来看,笋丝点击率挺高,为什么不是加大供应,挽留食客,反而是直接撤掉,仅保留一个相近的又沉又吸水的冬笋呢?我们都知道,一个爆品带来的销量和忠诚度远非其他单品所能比拟,为什么不去打造爆品呢?如果是笋丝和冬笋二者具有替代关系,为什么撤掉的是笋丝和不是冬笋?是确实有数据支持还是仅仅为了降低成本?退一万步讲,降低成本就是用以次充好、偷梁换柱的方法来降低的吗?
百思不得其解。也许生意复杂程度远不止老五所触及的程度。同事告诉老五,做生意的都是如此。老五默然。
后来老五又和同事去了一次,吃出了一条虫子,同事拉了一下午肚子。
从那以后,老五再没有去过这家麻辣烫店。
这就是一个忠诚客户如何流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