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都在仲夏六月里忙碌的时候,袁老又出了一个好消息。2020年6月伊始,在海拔2800米的青海柴达木盆地的盐碱地中,俗称“海水稻”的高寒耐盐碱水稻开始试种,这是海水稻在柴达木盆地首次试种植。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团队针对当地自然条件,专门培育出了高原寒地海水稻,目前计划先试种100亩,为后期大面积试种提供数据样本。
袁老有两个梦想:“杂交水稻全球梦”与“禾下乘凉梦”。在中国人眼中,袁老可谓是当代的“神农氏”,他虽没有尝遍百草,但年事已高的他依然耕耘在田间地头,为中国的水稻改良事业不遗余力、鞠躬尽瘁。
生于1930年的袁老,今年已经90岁高龄了,但他仍未停止攀登科学顶峰的脚步。自1960年因一次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野生稻开始,袁老便与水稻结下了不解之缘。因经历过新中国的困难时期,袁老很早就许下了“让人民不再挨饿”的坚定誓言,并矢志不渝。他长期驻守试验田,日夜奔忙于田间地头,用智慧与辛劳一次次创造奇迹,将常人认为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变为现实,不仅帮助14亿中国人彻底战胜了饥饿,填饱了肚子,还让亚非拉人民看到了走出饥饿的希望!如果海水稻试验成功,袁老更是居功至伟,不知能将多少荒漠变成良田,又将解决多少人的吃饭问题。
“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俗称,普遍生长在盐碱地,具有耐盐碱、抗涝、抗病虫害、抗倒伏等特点。6月初,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团队的工作人员们将青海格尔木市大棚内培育的海水稻移栽到新开垦的盐碱地中,这是海水稻在柴达木盆地首次进行试种植。经过五天的插秧,海水稻的试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8亩。海水稻的研发成功对于我国乃至世界而言都是一次里程碑的事件,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盐碱地的面积约为9.5亿公顷,如果能在柴达木盆地的盐碱地上种植出水稻,并成功推广到全球的盐碱地中,无疑将能养活更多的人,从而大幅缓解全球性的饥饿问题。
袁隆平院士曾说过:“我们国家有十几亿亩的盐碱地,这些地方基本没有用,但是是存在水源的。如果都能种上水稻,又可以多养活至少八千万人。”
这次试种“海水稻”的柴达木盆地,是中国的第五大沙漠地区,沙漠面积占整个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柴达木盆地以盐渍化的土地为主,农业用地仅占土地总面积的0.17%,庄稼在这种环境中难以成活。这次选择在柴达木盆地核心区的格尔木市来试种海水稻,是因为这里拥有特殊的地理条件。格尔木地区的地表水资源丰富,仅大小河流就有20多条,其中格尔木河年平均径流量7.796亿立方米,那棱格勒河年平均径流量10.3亿立方米,唐古拉山区河流年平均径流量合计48亿多立方米,总计近70亿立方米。水源灌溉是没有问题,但袁老和他的的团队需要解决的难题是如何培育出适合在盐碱地中生长的水稻。
当年焦裕禄为改造兰考盐碱地,最后选择栽种泡桐,已属巨大贡献。如今袁隆平团队在戈壁滩试种海水稻,欲攻克世界性难题,为全人类造福!“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袁老敢向沙漠要粮食,让盐碱地里长出秧苗,这实在太神奇了!
一个人,一生只专注于做好一件事,那就是把水稻种好。袁老钟情于脚下的这片土地,钟情于一棵棵沉甸甸的稻穗,他培育的高产稻,在耕地越来越少、人口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不仅解决了十四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解决世界广大贫苦人民的吃饭问题也是意义重大。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耄耋之年的袁老还在工作岗位上孜孜不倦地做着努力,是因为他对土地、对人民有着朴素的情感。曾经,为了让人民不再挨饿,他不断刷新着中国水稻增产丰收的纪录,让中国人的饭碗里装满了粮食;如今,敢为人先的他又带领着大国工匠在高原干旱的柴达木盆地试种海水稻,立志让沙漠喜变稻花香的良田。如果一切成真,到时海水稻蔚为成观,不仅可以为国家新增一股稻源,说不定塞上又将多一个“江南水乡”。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