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书法艺术于纸上体现出来,是纸面上的舞蹈与音乐,而在众多的表现形式中,草书是最具有这种音乐与舞蹈特征的书写方式,尤其是狂草,以上下勾连缠绕,用笔纵横开阖最为值得欣赏与品味。
草书自汉代到西晋,经历了隶草、章草、今草的变化,尤其是“二王”对草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到了唐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艺术形式的多样化,草书由今草转化为了狂草,而狂草最著名的代表就是张旭和怀素。狂草以一种新的运动形式超越了草书的一般类型。淋漓飞动、富于浪漫精神的狂草艺术,反映了唐人开放、热情、积极进取的情怀。
狂草是中国书法美的集中体现和典型,也是书法从文字符号走向艺术高峰的标志。这高峰的奠基者就是张旭,他的草书感情奔放、迅疾而下、笔墨飞舞,突出强调的是由纯粹线条的运动感和节奏感所造成的舞蹈般、音乐般的效果。
张旭幼年时跟随堂舅陆彦远学习书法,打下扎实的基本功。青年时研习楷书和行书。后来张旭又认真研习各家书法,尤其是张芝的草书,于是张旭的书法造诣逐渐提升。据《太平广记》记载,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为何能从公孙大娘的剑舞中能草书之神,因公孙氏剑舞和草书一样形态连绵不绝而神态流动不拘,而且蕴含天地之灵动。
中国的诗人历来受儒道二家的影响。张旭亦然。以儒家的行为入世,以道家的心态出世。在仕途遭遇坎坷时,张旭的内心就从属于道家了。同李白一样,张旭也离不开酒。他的很多书法作品都是在酒后写下的。书法是达意的,是个人意志、修养与书写时的情绪的高度体现(确实如此,一个人在情绪不定的时候写出来的字是感觉很别扭、很不自在的)。借着酒力,张旭任意挥洒,你看那跌宕起伏、连绵不断、气度恢宏跃然于纸上的文字,不就像是舞者的脚步和身姿吗?张旭就是书法界中的公孙大娘啊!
高适在《醉后赠张九旭》中说“世上漫相识,此翁殊不然。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床前一壶酒,能更几回眠。”写出了张旭仙风道骨的神态。由此可见张旭为何能写出气势恢宏、狂傲不羁的草书了。
美的创造与欣赏
舞蹈、诗歌、汉字书法这三者之间的关联,在杜甫的这首《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简单的来说,这三者都属于艺术表现形式,都属于“美”的范畴。但作为读者或是欣赏者的我们,如何去审视、发现这种美,却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就“美”本身而言,尤其是东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是很难描述的(或者说以我的水准无法做出正确的描述)。有人说美是绝对的,也有人说美是相对的,也有的说是二者相辅相成。在众说纷纭中,我个人倾向于将美划分为自然存在和人为创造之别可能更好些。自然存在的如宇宙万物、河流山川、花草树木、甚至是人体。而人为创造的则是舞蹈、戏剧、诗歌、绘画、书法等。当然人为创造的美有时候来源于自然世界的美给予的灵感,然后经过艺术化的处理后再呈现在我们面前。
自然世界的美是亘古不变的,而对于人为创造的美,则有优劣之别。这种差别取决于创造者自身的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可合称为创造力)。对于创造者来说也存在着审美标准的差异。不同的人感悟力不同,即使表现力相同,那么呈现给欣赏者的感觉也是不同。例如剑舞,为何公孙大娘为天下第一,想来是她的艺术表现力堪称天下第一。对于杜甫来说,将公孙氏的剑舞转化为诗作时,一是要靠他的感悟力,二要依靠老杜的表现力,才能写出如此动人的诗句。而张旭的感悟力也是惊人的,否则焉能说从公孙氏的剑舞中得其神呢,再加上他在草书中的表现力,我们才看到了他叹为观止、惊为天人的杰作。感悟力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天生具有的,而表现力则可以依靠自身的修为不断的去塑造。如果你是天才又有高超的表现力,那么你就可以称得上是“圣”了。而对于一般的人艺术创作者来说,其感悟力、表现力则和天才无法比拟,只有老杜登泰山写下了《望岳》这样气势雄阔的诗篇,而其他人只能望其项背。
老杜除了是天才、有高超的感悟力之外,对于表现力而言完全又取决于个人的修为,杜甫的修为达到何种程度我们可以略去不讲,这种修为却又完全来自于日常的积累,这种积累再而转化为老杜伟大的人格,所以才会让我们感受到他的雄阔、浑厚、有力。顾随先生曾举了盆景、园林、山川这样一个例子,园林是浓缩的山川,盆景又是浓缩的园林,但盆景代替不了园林,园林也无法涵盖山川。这就是不同的修为造就的不同人格,不同的人格造就了不同的作品。
修为来自于日常的积累。对于古老的东方民族来说,这种积累来自于我们传统的儒、道的熏染。在自身不断的积累过程中,当你明白了孔老夫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慨叹后,当你达到了孟子所说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境界后,你才能在作品中体现出你的人格。
而对于“美”的感受者、欣赏者来说,我们如何于日常生活中领悟到“美”,也是一个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作为纯粹的欣赏者,我们第一个要区分的是什么是美,朱光潜先生曾说过,美不是快感,这点要特别提醒我们注意。快感是浅层的、有杂念的欲望,欲望带来的快感的满足不等同于美。你只有完全沉醉于作品本身,抛弃一切生理上的欲望时,才会体验到美。对于欣赏者而言,你想要领略某种艺术形式的美,至少你要对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具备基础的知识架构才能去体味,李泽厚先生说“有意味的美”大致就是指你能从一件艺术作品中咀嚼出某种心理上的愉悦感来,进而才能令自己感动。有了基本的知识架构,你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对于中国人来说,意味着你要具备我们这个民族很多的意识形态上的文化基因才可以,例如诗词的格律平仄,隐喻典故,民俗民风,文化历史等等。然后你才能达到去欣赏、品味各种艺术之美的水平。这样你才会领略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写法多么的绝妙,你才会知道宇宙山川有“壮美”,花草树木有“优美”;你才会从白乐天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领略到万物苍生的生长荣枯;从李商隐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里体验到感情的朦胧;你才能从一朵花一片叶中体会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曼妙;你才能从诗词中领略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从绘画、书法作品中体会到“留白”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味到“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最后用朱光潜先生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慢慢走,欣赏啊!”
后记
写到这里,这篇文章应该讲结束了。就和我在最开篇时说的一样,因自己一时兴起,和朋友说要写这样一篇文章,朋友说“快快写来”,结果是自己给自己下了个套,挖了个坑。不过就算是坑,也要跳进去,因为要对得起朋友的期待和嘱托。
我对于舞蹈、诗词、书法其实是属于外行,属于“没吃过猪肉,偶尔见过猪跑”的那种人。本想几千字写完的文章,拖拖拉拉的写了几万字。之所以能坚持写下来,一是朋友对我说“你想说什么就写什么,不要管写得好不好。”如此的鼓励实是我坚持写下来莫大的动力。二来我自己确实想写一写,虽然自己见识浅薄,但我写出来的东西毕竟是属于自己的认知,这也是蛮好的一件事情。中间曾经一度想放弃,但每想起朋友的勉励之语,咬着牙就坚持下来了。
俗话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这是指人际交往而言。可用在写文字上亦然。落在纸面上的文字和心里想说的差了很多,写出来也感觉不一定称心如意。作为一个门外汉,又觉得自己很无知。所以这篇文章让我感觉颇费心力,曾经发誓以后再也不写类似的文字了。可闲下来的时候,又想干嘛不写,想写就写管他呢?反正是写给自己和三五知己看的。又不是出书、交论文,自己写着玩呗。
写作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提升、总结的过程。温故知新,当我重新又翻阅原先读过的很多书籍的时候,自己又有了很多新的感悟和收获。当我拿起笔来零零草草的堆砌了这些文字后,心中充满了给我带来知识(且谈不上智慧二字)的这些著者的感激之情,我深知在探寻知识的过程中我还是个幼稚的,一无所知的孩子。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前辈先贤的指引,我才能有勇气和信念踏上追寻智慧的道路。这些书籍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书目:
1.《美的历程》李泽厚
2.《华夏美学·美学四讲》李泽厚
3.《中国古典诗词感发》顾随
4.《孟浩然诗集笺注》佟培基
5.《孟浩然诗集校注》徐鹏
6.《叶嘉莹说初盛唐诗》叶嘉莹
7.《好诗共欣赏》叶嘉莹
8.《叶嘉莹说诗讲稿》叶嘉莹
9.《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周锡山
10.《唐诗杂论》闻一多
11.《李白诗选》钱志熙
12.《王维诗全集-汇校汇注汇评》张勇
13.《王维诗选》王志清
14.《读杜心解》浦起龙
15.《唐诗四季》吴经熊
16.《唐诗综论》林庚
17.《唐宋诗举要》高步瀛
18.《国学读本》任继愈
19.《诗言志辨》朱自清
20.《诗词格律概要》王力
21.《惠能大师传》陈南燕
22.《金刚经、心经、坛经精华本》江味农、李叔同、净空法师
23.《六祖坛经笺注》丁福保
24.《回归古典之美》范曾
25.《书法有法》孙晓云
26.《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周汝昌
27.《大象无形-中国狂草艺术的美学特征》方凌波
28.《美学散步》宗白华
29.《谈美》朱光潜
30.《在,成于思》叶秀文
再次感谢鼓励我完成这篇文章的朋友、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