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懂了很多却依然过不好一生?这个问题大概成了许多思考中人的困扰。我想了许久,觉得找到了个还算说得过去的回答。
很多时候,你以为懂的可能并没有懂。现在的网络社交发达,去刷微博看到的不是八卦,就是各种鸡汤或反鸡汤的正、负能量信息。世界变化太快了,人们迫不及待想找到捷径来看透它,吃透它,征服它。以至于潮流兴起,个性埋没或疯长。但事实的真相往往是:too young too sample。现实是你看几篇小短文,骂几句妈卖批就能领悟的吗?前人的智慧是你不痛不痒看几句词就能体会的?
说到这,不得不提风靡一时的“套路”一词,说真的,一开始我很排斥它,觉得它是虚假的东西。但是后来我发现,其实它也可以拆分开来看。仔细想想,人这一生还是要走一些套路的,生活在中国就更加了。从出生打证明,到应试教育,再到死亡,走的都是套路。甚至还有个笑话,你去哪里办个手续,你得证明你是自己,你还活着。活生生站着的人,还需要证明活着?!这些个套路,人都是免不了的,有些也是现实所决定的。人的能动性导致了其各异,要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就要形成一个体系,而这不是那么简单的事,许多东西变得需要制度来规范,才能达到和谐稳定。但在程度上的把握拿捏又非常难。人非圣贤,谁能保证事事稳。就像我现在思路清晰,可是再往下钻也许就偏激了。但尽管如此,我依旧觉得套路或者理解为制度,不该是贯穿于整个生活的。如果你活的跟别人活的是一样的,那你的人生跟复制粘贴有什么两样,还要大脑干嘛,直接搞个芯片装上不就好了。你的不同才是你区别于他人而之所以为你的地方。人活着不该刻意求异,但也不该刻意求同。
对于生活,我始终觉得有些东西得来源于现实,得自己去感悟。别人给你的,你不能全不要,也不能全要。更不能看了别人片面总结的几句话就陷入一个思维死角(这大概是我这个不称职的理科生学了理科后的感悟,感性理性都得要有)。如果你想知道某个思维,最好先看看那个思维的来源。比如看别人对一部电影或一本书的点评,你最好先看看那部电影或那本书,因为精简的东西虽可能是精华却也容易遗落一些要点。而那些要点可能恰好弥补你理解的偏差。
我是个很注重理论的人,觉得理论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因为没把握的事做起来心里没底会很慌。以至于自己很长一段时间也一度陷入极喜或极悲的状态,那滋味真的不好。所以后来,我决定对那些理论进行筛选,并找寻它最本来的属于现实的面目——尽量少带偏见和太多主观意识去感受生活。也不需要刻意去寻找,因为你的每一天,每一次呼吸都被蕴含在生活中,用心去体会就好。要知道,感同身受来源于经历,而非道听途说。
当然,与许多不同性格及年龄段的人交流过后,我感到,出于人的生长及社会大环境的限制,可能人得到年老才能做到:找到属于自己的步调。但尽管如此,有意识地去为此做准备也是我们年轻人可以做的事。
剩下还有一句话就是:我们需要一颗平常心,积极地去解决问题,而非消极怠世。有些事冥冥之中命中注定,但是顺其自然是努力过后的人才有资格说的话,而非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