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不读书的年代。
大家购买最好的阅读产品。犹豫要选kindle还是ipad,纠结要护眼还是续航,设想自己坐在地铁,抱着电子产品津津有味地阅读的样子,一定很好看。于是赶紧下单。
大家下载最好的阅读软件。小说类的掌阅书旗多看,新闻类的头条搜狐网易,就更不用说微博知乎豆瓣,早午晚要刷新好几遍,热切的希望知道几千公里外与你毫不相干的地方发生了什么,甚至还要探究背后的内幕和细节。紧密的关注“育儿明星”们今天又说了什么,一天刷几遍,看见有道理的赶紧转载,表达自己早有与他一样的想法。与名人走在一起的感觉真好。
大家收藏最好的阅读书单。“美国时代杂志推荐ceo必读”有五本,“C++技术大牛必看”也有十本,“牛津大学让你更有思想”有二十本,专门空出一个地方来列出书单,甚至制定了详尽的年度计划,坚信自己一周能读完一本。一年下来就能修成一个上知天文地理,下知吹箫口技的全才大师。
可惜的是,你有最好的阅读设备,最好的阅读软件,最好的阅读书单。
但你就是从来没有读过书。
虽然大家都没有读书,但大家都在假装自己读过很多书。
所以我们经常能看见微博上,朋友圈里,总有人热切的希望大家知道他在读书。高级一点的,通过推荐别人书单,来炫耀自己的阅读量是多么让人惊叹。更有耐心的,从书里选一句作为摘录,发到朋友圈里,等待着别人上钩。
“这是你说的?”“不。这是马尔克斯的...”
他们虽然睡觉,工作,喝酒,唱k,时不时还约你开黑,但他们就是有特别多的空闲,洋洋洒洒写一千几百字的文章去劝你阅读。就是有特别多的空闲,在刷豆瓣发帖子的时候,第一句就要强调自己最近在看博尔赫斯或者纳博科夫。就是有特别多的空闲,在朋友圈晒自己精心挑选出来的书堆,旁边放一杯精心拉花的咖啡,岁月静好,时光不老。
他们最喜欢被问到的问题是,“你喜欢读书吗?”。
他们就是有特别多的空闲。
请小心。如果你被他们问到关于读书的问题,你无需要告诉他,你喜欢不喜欢,讨厌不讨厌,觉得有用不有用,你只需要问他,你有读过书吗?
他就一定会哑口无言。
当然还有人在真正的读书。
但即便是宣称“我现在停止读书,你一辈子都不可能赶上我阅读量”的知识分子,也不过是一个移动的搜索引擎。
他们就像百度或者谷歌,绝不问“为什么”,也不准许你问“为什么”,任何让他回答不出来的问题,都是不准提及的。他们只在意一件事情“是什么”,这本书就是这么写的,你不需要问,也无需要知道,有任何疑问去问作者,别来问我。
他们传教的过程特别单一,那就是:只告诉你一件足够高深,让你难以触及的知识。你绝不会愚蠢到去问为什么,你只能表达钦佩和敬服。他的目的就是让你震撼,然后从你的赞美里获得卑微的满足。
他们不在意你是不是对这件事情感兴趣,事实上连他对这件事情都不感兴趣。他唯一感兴趣的是“知道很多事情,然后等待你的赞美,从此走上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
这是他们读书的理由。
你以为我要贬低这些知识分子?不。我要赞美他们。
他们起码还在读书。
但大多数,占据了整个社会大多数,在网络上喋喋不休、岁月静好的普通人,他们才是我要谈的对象。他们既不读书,也不思考,却热衷于表达观点,妄下评论。
近来一个名词经常被提及——“碎片化阅读”,说得好像“其实大家都在阅读,但只是碎片化而已”的样子。
但事在如今,不说是十万字一本的快餐书籍,即便是不过千字的文章,能认真读完的又有多少个人?即便是我这篇不过千字的文章,相信我,如果里面有一两句话不符合他们的心意,他们都按耐不住,立刻要叫骂起来。他们真的有读完我的文章吗?真的有理解我的意图吗?他们是不是断章取义,借着攻击我的文章,甚至攻击我,来获得一点廉价的快感?
这已经不是“阅读碎片化”的问题了。这是如同“阅读白化病”一般的问题。
他们不喜欢阅读,不喜欢深究,不喜欢思考,不愿意看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只喜欢看社会伦理,看娱乐八卦,看言情剧集,看谁家出轨。如果他们看不懂一篇文章,那一定是作者的表达能力有问题。如果他们不曾听说过一个事例,而这种不曾听闻的事例甚至反复出现,那一定是作者在装逼。
他们活在固步自封的世界里,却又妄图把整个世界拉低到与自己一般的水平。如果做不到,就谩骂,攻击,唾弃,无所不用其极。
这已经不是碎片化阅读的问题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早已丧失了阅读和理解的能力。
而更可悲的是,这是一个不靠读书就能发声的年代,观点虽然不经脑袋,但他们依然可以发表。
大家都不读书,大家都要发声,大家都要存在感。依仗着网络的公平和低门槛,宣泄着自己的无知和浅薄。
于是整个世界熙熙攘攘,喋喋不休,好不热闹。这是你们的年代。
这是一个不靠读书就能发声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