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大众运动比如足球篮球对场地和人数会有一定的要求,就算是露天打个羽毛球也要问问另一个小伙伴有没有空才能把这个活动组织起来。另外一些更高级的,比如高尔夫,保龄球对场地和工具的要求就更高了,不是一般人可以当做兴趣爱好来培养的运动。当说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时,我不认为做过一两次觉得有趣的事情就可以当爱好,而是你花了很多时间在上面,形成了一种习惯之后才可以把它称之为你的爱好,它会和你的性格融合在一起,成为你的专属烙印。但是跑步的话,只要你愿意,随时随地都可以跑起来,因为奔跑是人的本能。不需要专门的跑道,马路边的人行道随时都可以成为你的主场,也不需要事先约好其他的小伙伴,跑步这个东西是及其私人的事情,跑步的时候是难得的可以审视自己的内心,和自己对话的机会,那些尝试一边聊天一边跑步的人,都是以聊天为主要目的而不是跑步。一年四季都是跑步的好时节,春天的晚上刚刚结束寒冬,迎面吹来的都是复苏的气息,脚步也会轻快许多,夏天就可以让自己大汗淋漓,每一次跑完都仿佛获得了新生,秋天的温度刚刚好,适合边跑步边回忆人生的每一次别离和相遇,冬天就感受外面的严寒,好让自己保持清醒,不会让自己的身体陷入冬眠。刮风下雨都无所谓,虽然我不喜欢下雨天,但是我喜欢在下雨的晚上去跑步,当然不是那种瓢泼大雨,我又不是去演琼瑶剧,只是喜欢那种丝丝小雨打在脸上的感觉,给不断升温的身体及时降温,把下雨天带来的颓废感带走。一天的任何时间都可以跑步,有的人喜欢早晨,可以给一天带来活力,也有人喜欢下午,伴着夕阳准备迎接更效率更高的晚上,而我则偏好晚上跑步,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工作之后,可以在跑步的时候好好回想一下今天的点滴,看起来是个不错的自我提升计划,但是其实跑起来后根本没办法控制自己的思绪,像夜游的精灵一样飘忽不定。当然有时候白天的工作或学习会让身心变得很疲惫,于是打算今天就此作罢,但是回到宿舍后又鬼使神差的穿上跑鞋,能不能不由自主的去做是判断它是否是你爱好的一个标准。身体有的时候一定要服从潜意识的安排,既然存在就让它自然地发生。
村先生在书里说到,自己是那种不喜欢与别人竞争的性格,他不会去参与那些竞技类的体育运动,所以长跑很适合他,每次马拉松的时候也不会太在意其他的选手,如果有什么必须要超越的话,那就是过去的自己。马拉松就是这样的一种运动,除了极少的精英跑者参加比赛是为了拿名次之外,我相信大部分跑者参加马拉松的第一目标都是能顺利完成比赛,如果顺便能比上一次跑的更快的话,那再好不过了。不了解马拉松的人会觉得,马拉松也是一项竞技类运动也是要看成绩的,但是当你真的试着去完成一个马拉松的时候,你的心理变化会是这样的。起点,就要比赛了,目标是3小时,一定可以的,第一个十公里,我今天状态太好了,很轻松,第二个十公里,成绩还可以,接下来如果保持这个速度的话差不多可以完成目标,二十五公里,感觉好像有点累,不过还可以继续坚持,加油吧,三十公里,太累了,今天还能完成目标吗?三十五公里,妈的不想跑了,这次要是能跑完就谢天谢地了,四十公里,麻痹的终点在哪,怎么还没看到,我发誓老子跑完这一次再也不跑了,终点,要死了,哎呀有人在拍照,一定要装作很轻松的样子。当然,接下来几天,肌肉酸痛感消失了之后,那种奔跑的欲望就又开始萌发,驱使我憧憬下一个马拉松。但是就连村先生自己也承认,在比赛的时候他还是会有想超越对手的欲望,那么对于我这种年轻人来说,这种欲望只会更强烈。当你身处比赛的环境下,周围全是奔跑的人的时候,就算不是那种争强好胜的性格,也会不自觉的加快步伐想超过身边的选手,至少会保持自己的速度不被超越,没有人喜欢望着别人的背影却怎么也追不上的感觉,那是一种深深的绝望,时常会出现在梦里。就像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一样,有的时候不是你想慢下来这个社会就会为你调整节奏,时间还是会马不停蹄的往前走,而你被巨大的洪流裹挟着向前连奔带跑,哪一天你觉得累了想停下来,发现自己的双脚已经不听使唤,好像机械式的在运动带你向前。小时候的我并没有争强好胜的性格,是因为从小就是那类处于领跑方阵的人,一直把背影留给别人,习惯了自己的节奏,稍微累了在路边休息一下也不会丢失自己的领先位置。高中毕业后从家乡小城市来到省会城市读大学,再到国际大都市读研,才发现自己以前参加的是民间比赛,根本算不上正规国际赛事,因此也发现自己只是在一群小鸡里稍微比较壮的那一只,不能称自己为鹤立鸡群。接下来发现自己已经不在领跑方队,身边被一个接一个的人超越,并且自己再怎么用力也追不上他们,这个时候慢慢地养成了硬得像石头一样的决心。只要是自己认定的事情,不管怎么样都要全力以赴的做完,不是期待成功,而是害怕失败。虽然嘴上不说,但是心里在意的很,别人说的话可以反驳,但是自己说的话就找不到任何理由去辩解。就像去年的这个时候,因为上马没有报上名,结果早早地就在心里做了一个决定,那天自己要在操场上完成42公里,并没有告诉任何人。结果当天下雨,还刮着冷风,在师兄家里做客说要赶回来跑步,他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脑子进水了吧。还是回来换上跑鞋,一个人绕着操场跑了100多圈,最后五公里一边大声骂着操你大爷,一边拖着抽筋的双腿完成了自己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后来几次尝试长距离跑步训练的时候,跑到三十多公里的距离腿总是会抽筋,并且速度下降的特别快,几乎不能完成全程。后来发现是我前面的二十公里跑的太快了,结果就是几乎花光了我所有的力气。因此这次比赛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匀速完成比赛,而不是从一开始就追求速度,结果证明,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不是跑的快的人而是一直坚持下来的人才能跑完全程,这种鸡汤类的话语,从别人口中听到会特别的厌烦不屑一顾,但要是自己的煲出来的就很热衷于分享,让别人也尝试一下。于是也越来越看清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对待人生的态度,石头一样的决心还是要有的,但是更多的是和过去的自己而不是和身边的人比较,让我能匀速的完成人生这场马拉松而不是突然发条就崩掉。
说到正儿八经的跑步,要从上了研究生开始。本科的时候偶尔也跑,但是没有像现在这样形成习惯,不跑步就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本科的时候跑步带有某种功利性,就是单纯想让身体更健康一点,在冬天雾霾到来之前给自己多一点抵抗力,于是跑步的时候满脑子都在想,我这么努力的锻炼,应该不会得感冒了吧。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在郑州这个每次雾霾报道都会有提名的城市,我的扁桃体像女人的大姨妈一样,每个月都发炎一次,先是咽喉肿痛,继而引起发烧。我基本上把所有治疗扁桃体发炎的中西药都吃了一个遍,最后就放弃了治疗,甚至一度产生了切除扁桃体的想法。来了上海之后,第一个月在忙碌中很快过去,回想了一下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原来扁桃体竟然休息了一个月没有抗议,于是下个月每一天都在担惊受怕觉得扁桃体这次要玩个大的,但是一直到现在两年多了,扁桃体好像被我用意识割除了一样,一次也没有发炎,安安静静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得不说,身体是一方面,环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雾霾天的郑州,整个城市都笼罩在迷雾中,虽说增加了一丝神秘的气息,但是浪漫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出去一趟回来鼻孔里全是黑色的脏东西,就算带上口罩也是于事无补。来了上海我才发现,原来晚上的天空也可以很蓝,跑步的时候可以看到悠闲飘过的白云,若隐若现的星星,甚至有时还能隐约的感觉到从海上吹来的湿润的季风,虽然闵行地区距离海边还有一段距离。但是上海这种气候在连续雨季的时候就挺讨人厌的,每天出门都像是在身上裹了一件潮湿的纱布,对于一个习惯了北方干燥天气的人来说,一开始总是很难适应。但是喜欢一个城市,就要像喜欢一个人一样,接受她的全部,因为这就是她本身的样子。所以虽然对上海说不上热爱,但还是蛮喜欢的,至少它不会让我的扁桃体再发炎。
在本科学校跑步,最不想去的地方就是操场,我宁愿绕着校园跑,也不愿意去正儿八经的橡胶跑道,因为本科学校的操场,是个不折不扣的操场,其中操念四声,不念一声。前面说过我喜欢晚上跑步,结果晚上操场上除了没有人跑步以外,做什么的都有,有三五个人聚在一起嗑瓜子聊天的,有情侣在地上滚来滚去的,有一个人躺着玩手机的,而学校也鼓励这种娱乐活动,以及响应国家节约能源的号召,晚上操场从来不开灯。结果第二天早上去操场一看,人造草坪上满是瓜子壳,果皮,五颜六色的避孕套和不知名的白色液体。我想要是我在那种环境下跑步,就像是给他们这些人在表演节目一样,成为他们聊天的对象或者中场休息的广告。来了交大后,学校的操(念一声)场除了跑步的人,基本上也没什么人了,而且自从来了学校之后,还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不管是平时还是周末,白天或者夜晚,除了饭点时候的食堂,偌大的校园里也只是偶尔见到一个男生骑车带着另外一个男生悠悠的穿越校园,很少见到本科学校那种商业街一样繁华的景象了。操场一圈是400米,不制定训练目标的情况下,日常慢跑基本跑上25圈左右,心情好的时候多跑上几圈,差的时候也会多跑上几圈。以前从来不敢想象自己能做这么多的机械运动,本科的时候体育测试1000米,中途还要趁老师没看到躲起来少跑一圈。这种东西除了日复一日的积累和不断重复的训练以外,我想不到还有其他什么原因能让你最终可以跑完整个马拉松。交大除了操场可以跑步以外,还有穿越校园的塑胶跑道,也是我顶喜欢的,有时候不太想去操场绕圈,因为看不到终点的努力,容易让人产生疲惫和绝望,所以就会绕着校园跑。从宿舍出发,绕学校最外围一圈是六公里,要是再扩大个一倍就好了,因为六公里根本不够跑,还没让整个身子兴奋起来就结束了,就像早泄一样让人的趣味打折,而且有宿舍守候在终点,总不会觉得太累。于是回到宿舍后还会再另外做一些无氧运动,比如一些锻炼腹肌的动作。看着肚子上腹肌的雏形渐渐浮现,就像把深埋在地下的红薯挖出来一样,收获的喜悦感与日俱增,每次洗完澡总免不了在镜子前多看上几眼。对着镜子观察自己的身体,思考身体的每一部分对于自己的意义,其实是一门功课,在很小的时候就应该做。在还没感觉到意识之前,先好好地了解一下承载意识的躯壳也是一件值得研究的事情,而且了解的越早越透彻越好。头部是思考问题的中枢,不管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还是改变你的一生的选择,都是在这里完成的,千万别用下半身代替它去做决定。五官是你与外界交互的窗口,光线,声音,气味,给你担当重任的大脑提供丰富的素材用来消遣。四肢是意识的延伸,但是有时又不受意识的控制,所以它们并不是意识的奴隶,而是意识的朋友,相对自由但是又相互依赖。骨骼支撑起来的是你的精神,而肌肉让它更丰满,所以如果肥肉太多,会掩盖你本身的一些能力。
在我毫无目的的跑了2000公里之后,有一天我尝试着改变了一下跑步的姿势,试着让上半身的肌肉参与到我整个跑步过程中,结果意外的发现速度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并且比以往都更轻松。我才突然意识到,你身体的每一块肌肉,都在为你卖命,只是因为你的冷落,它们才选择离你而去,你要用自己的行动重新赢得它们的信任并且回到你身边。如果我一开始就抱着提升速度的目的去制定训练计划,或许能更早知道利用上半身肌肉的道理,但是我缺少的是思考过程,以及完成这样的思考过程给我带来的其他东西。这种没有目的的过程会给我的意识带来某种特别的认识,让我对自身的看法添一些新意。有时候太关注某件事情的结果,反而会让你失去体验过程的意义,并且会忽略很多事情,甚至会改变你的初衷,偏离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