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赵永军,这是我的“每天写一篇”文章、为自己赋能的第173篇。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第24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这则论语非常有名,称得上做人处事的第一准则。
我们先看前辈名家的注解。
朱熹注解——推己及物,其施不穷,故可以终身行之。尹氏曰:“学贵于知要。子贡之问,可谓知要矣。孔子告以求仁之方也。推而极之,虽圣人之无我,不出乎此。终身行之,不亦宜乎?”
李里先生注解——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句话能够终身都奉行呢?问题要问在要害上,子贡这句话就问得好。从一个人所提的问题就看得出这个人水平的高低。哪一句话能够终身奉行呢?孔子说那就是恕道。恕就是宽恕,如心之为恕,推己及人,也就是将心比己。你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人家。
杨伯峻先生【注释】恕——“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有积极意义的道德,未必每个人都有条件来实行。“恕”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谁都可以这样做,因之孔子在这里言“恕”不言“忠”。《礼记大学》篇的“絜矩之道”就是“恕”道。
杨伯峻先生【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呢?”孔子道:“大概是‘恕’罢!自己所不想要的任何事物,就不要加给别人。”
钱穆先生注解——古人称一字为一言。求能终身行之,则必当下可行者始是。若仁字固当终身行之,但不能当下即是。子曰:“吾欲仁,斯仁至”,此以心言,不以行言。仁之为道,非咄嗟可冀。只一恕字当下便可完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骤看若消极,但当下便是,推此心而仁道在其中。故可终身行之。
钱穆先生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行它的呢?”先生说:“怕只有一个恕字吧!你自己不愿要的,莫把来施给别人。”
核心是对“欲”的理解,
欲,贪也。——《广雅 • 释诂二》 欲,愿也。——《玉篇 • 欠部》
杨伯峻先生将“欲”译为“不想要的任何事物”,显然理解的有局限,人之间的矛盾,其实很多是想法、意愿造成的。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对这则论语作了长篇阐述,
恕道就是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人家想。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对任何事情要客观,想到我所要的,他也是要的。
恕道对子贡来说,尤其重要。因为他才华很高,太聪明,看到别人的错误会难以容忍。
《公冶长》篇中,子贡说过:“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这是子贡提出的推己及人之恕道。他说过“我不希望别人给我的;同样的,我也不想转加给别人。”
那与这则论语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南怀瑾注解——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有文字上的不同,其意义是一样的。事实上,大有立足点的不同。
子贡是说,我所不想别人加给我那些不合理的,我也同样的不想加到别人身上。这是以我为中心,我受到了妨害之后,才想到不要同样地找别人的麻烦。
现在孔子说的,只要我自己发现不要的,便不要再施给别人。根本上在严格要求自身的净化,不要靠比较以后才想到别人。
如果把这两节连起来讲,正好互作阐发,那便是“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这个是从我的角度出发,而”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站在别人的角度和立场上想。
南怀瑾先生说——太难了!可是作人的存心,必须要向这个方向修养。能不能做到,另当别论。这八个字的修养,要做到很难很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也就是“己所欲,施于人。”后来佛家思想传到中国,翻译为“布施”。施字上加一个“布”字,就是普遍的意思。佛家的布施和儒家这个恕道思想一样,所谓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就是布施的精神。
张学良解禁后到日本访问,有人问中日之间文化的差别,张学良先生说:日本文化只有忠道,没有恕道。我们看日本人为了本国的生存、发展,会全力以赴,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但他们不会替他人着想,更不会替邻国考虑,这种文化会导致日本的军国主义盛行,给邻国带来了无穷的空难。
在生活中从不缺少这种人,只考虑自己,从不考虑他人感受,用现在专业术语叫“无良症”,樊登读书会里有本书《当良知沉睡》,专门讲这种人,一方面,我们要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防备那种只为自己考虑的“无良症”患者,我自己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替他人想,为自己活“,
一孔之见,不足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