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对人总是很崇尚“第一眼定律”,看到一个人,很快便会在心里有个界定,而后不管他品信或者其它方面怎么样,我都不会改变我一开始“笃实”的判定:
当然并非一个人的长相好坏,未必长得像易烊千玺,范冰冰我便喜欢,长得像贾玲宋小宝我便厌恶,说了那都是我的第一印象,仅凭感觉
儿童时候的我便是如此,第一次看到我的一个小舅舅就是觉得他很好,哪怕他不喜欢小孩儿,对我也无表现得半点“宠爱”,但是从心底我就觉得他很不错
另外有一个伯伯,第一印象就对他很差,也说不上来原因,但是他对我极好,见到我就夸我可爱,喜欢抱着我,但是每次他抱我我都“不甚欢喜”,过年的时候他也是给我压岁钱最多的大人,但是不喜就是不喜
其它方面也是如此,小时候偶然看漫画书上瘾,后来我就翻遍了家里的所有故事书和小说,就认定我就喜欢看书
但是当我在学校学英语的时候就感觉特别痛苦,就不爱看那字母类的劳什子玩意儿,甚至“厌屋及乌”,看到英语老师就烦
做人做事,均是如此,“第一眼”好像就成了我的第一人生准则一般
所以后来读到韩寒的时候感觉产生特别大的共鸣:
不爱读书不爱数学,所以干脆直接退学
不爱看这个写的小说,不爱听那个人说的“鬼话”,年纪轻轻便“单挑”一众文坛前辈
我那是很自负的以为我和韩寒一样,大有那种“我辈孤切直”的味道
但是随着年岁渐长之后才知道“我辈孤切直”中“孤”倒是真的,“直”却未必
我的“偶像”韩寒后来也好像“破了例”,就好像年轻时候的韩寒自认为写文章这块“老子天下第二”,在他心里排第一的是台湾作家李敖,可是后来提起李敖都恨不得吐口唾沫一样
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渐渐的发现它不仅仅是个物理学定律,也是个实用性的生活规律
刚来高中的时候便自负的以为“洞悉了众人”:嗯,这个人不错,可以打个85分,感觉值得深交,那个人一看就差远了,60分不及格,以后就不打交道了
后来经历了整个高中生涯之后:
我与“85”分的“刘某”最后再也没有说过一句话,原因私密这里就不提,反正最后这个在我心里的印象分只有20,甚至我都觉得是不是打高了
而那位“不到60分”的另一位“刘某某”,一开始还觉得不会和人家讲话,结果后来同桌的时候我觉得与她待在一起倒是最开心的,在高中同学里,她算是占了很重要的位置,以至于我后来觉得打90分都不为过
曾经的我看到英语都会头痛,后来的我在学校唯一的强项科目就是英语
人们老说“眼见为实”,但事实上人的“视力”真的很有限,更何况现在恨不得人人都戴上了时髦的眼镜
很多东西你乍一看其实什么也看不到,你所以为的那是你以为,但是很遗憾爱因斯坦没有发现“你以为”定律
谁都会有眼拙的时候,但是不要把你的眼拙当做自负的本钱,一副我老子就一定是对的样子,有时候真的需要多看几眼,错了——承认(羞愧难言,心里承认也行)——改过便是嘛!
但是有一件事我倒是很好奇:
我现在这么崇拜韩寒,会不会等我到了一定的年纪听到别人提起“韩寒”这个名字也会冷哼一声然后往旁边吐口唾沫,当然这只是个小小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