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刊第三十一期·2017年10月(下)
本期编辑:目目王
卷首语
一个人跑去看《七十七天》,出来的时候街上已经霓虹闪烁,我想,如果今年没有去过青海一趟,我非得觉得这不过是一个文艺到矫情的纪录片,一如豆瓣某网友评论这不过是一场中年失意男人用来逃避生活的意淫罢了。但是我见过中国西部蔚蓝的天空,广袤的草原,盘桓的公路,那代表着都市人自由与远方的一切,不是失意的逃避,而是归属前的放逐。横穿羌塘的男主人公说,如果能活着回去,一定好好生活;高位瘫痪的蓝天重返冈仁波齐说,我不后悔,我看见过冈仁波齐最美的星空。仅此而已,仅此已足够。
我一向认为电影所带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是关于生活的思考与选择,就像漂泊者看到漂泊者渴望归属感一样感同身受,像被桎梏者渴望自由一样渴望自由,其实都不过是生活中的一种活法的选择。所以本期我们以“生活”为主题,去跟着以下作者探寻电影中真实或不真实的主人公的生活与选择,去解读不同的导演的导演之路的风雨兼程,以此希望能给你一点点关于人生的领悟。
1.简书观影团 |《王牌特工2》:蝴蝶飞过雪谷,英雄不曾迟暮
作者:宋偲瑄
我们的内心深处常常会藏了漫天蝴蝶,但我们甘之若饴地选择了另外一种人生,辛苦但心甘情愿,因为不想一辈子就这样算了。
我们的内心都有一地故乡,但我们义无反顾地选择背井离乡站在了朝阳上,孤寂但是孜孜不倦,因为生命还有更多的可能性。
我们的内心都有一方诗歌田园,总有一首歌能轻易唤醒眼泪,但年轻的我们啊,总是对所爱太残忍,对未知太乐观。
2.说谎的人最忧愁
作者:子戈
应该说,《曼哈顿》是一部喜剧,而喜剧的底色永远是悲凉的,是把人生的「苦」酿成荒谬的「酒」,然后一饮而尽,笑中带泪。
伍迪·艾伦的电影,总是充斥着各种神经质的嘴炮,全程聒噪,但突然安静下来的一刻,总是格外揪心。
3.从博尔赫斯到贾樟柯 | 时间去哪儿了?
作者:.忧木
“我每次拍电影首先是被一种人物形象所感染。在《逢春》里面,我一直想拍这样一组人物,一男一女,他们的年龄到了一个生育的临界点,女主角再努力一下也可以生个孩子,如果再犹豫一两年可能也就错过了最好的生育年龄,就是在这样一个急促的、必须作出判断决定的一个临界点上,处于选择中的人他们具体的疑虑是什么,这些是我感兴趣的。
4.张艺谋唯一被禁的电影也是华语电影的塔尖
作者:石榴微电影
张艺谋是一位对影视作品具有独到见地的巨匠,他的大多数作品一直走在现实主义的路上,对一个平凡人的描述往往体现出一种精神、一种追求者甚至是一个时代。在张艺谋1994年的电影《活着》杀青后,虽然成为张艺谋唯一被禁的影视作品,但是也获得了空前的盛誉,被观众普遍认同为他最杰出的电影之一,虽然电影被禁播但是张艺谋仍然换了一种创作风格继续活跃在中国影坛上并取得了重大 成就,也许也是他对《活着》这部电影的另一种领悟。
5.在地上,如同行在天堂|看电影《木屐树》
作者:Blackpaws
不知道是不是应了那句老话“亲不敬,熟生蔑”,与梵蒂冈站在同一块土地上的诸多意大利电影大师中宗教情绪浓厚的,少之又少,反倒大多政治气味重。有寥寥几个例外,罗伯托·罗西里尼(Roberto Rossellini)是一个,皮埃尔·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也算,然而最显著的一位,叫埃尔马诺•奥尔米(Ermanno Olmi)。奥尔米实际上也有强烈的政治主张,他信仰马克思主义,只是同时又是名天主教徒。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与其他马克思主义导演比,他的电影不够愤怒,反倒像在展开一卷四季的乡村歌谣,平淡艰辛,连忧伤都显得缥渺,若有若无。
6.娄烨丨大多数人在任性与妥协间选择后者时,他却选择了前者
作者:弓谷所长
他的电影注定是适合特定人群的。写实到极端的风格和摇晃的镜头,让娄烨的电影形成了鲜明而独特风格。喜欢的人,肯定对他每一部作品都如数家珍;不喜欢的人,肯定全都不喜欢。
7.宁浩:遇到困难无需苦熬,转个身就会好。
作者:文-懿
很多人都想知道,那段时间,宁浩是怎么熬过来的,其实,他并没有“熬”,他只是转了一个弯,去做了一些其他的事,兜兜转转,依然没有忘记初衷—他是个电影导演,他还要拍电影。
关于本刊:
【简书电影半月刊】是以半月刊的形式,从简书电影专题精选出一些质量过硬,需要深度阅读的影评文章,集合成每半月5-8篇左右的精选集,以呈现出简书最好的影评文章为目标。入选的文章暂定每篇5元打赏。
如果喜欢,不要吝惜你的评论和点赞。
简书电影专题信息公告栏
【期刊回顾】:简书电影月半刊
【投稿须知】:《简书电影》投稿须知及首页推荐要求
更多活动请关注简影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