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1日,“国培计划(2017)”——示范性高端研修教师工作坊项目酒泉市中学语文名师引领教学研讨活动在酒泉中学开幕。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西北师范大学赵晓霞教授应邀前来为我市中小学语文老师呈现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也为现场观摩教师带来很多思考。讲到“教学立足这一篇”时,她以泰戈尔《花的学校》为范例,引领现场教师进行了一次立足“这一篇”教学的火花碰撞。庆幸的是,个人也在此处生发出一些感想来。
《花的学校》是泰戈尔笔下一首诗,读来清新活泼。“花”代表自然环境,“学校”提供生活场景,二者合起来为理解诗歌创设了足够的情境。从情境创设入手,这是读诗必不可少的策略。由此展开的描写,将读者带领到一个极富诗意而又真实灵动的童话世界,“雷云”“阵雨”“东风”“绿草”等意向所营造出的氛围里,想象情节适时出现——“妈妈,我真的觉得那群花朵实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你可知道,妈妈,他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他们也有自己的妈妈,就像我也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三次轻声呼唤,三个温馨的画面,就如同真的有个孩子在拉着衣角对读者、对观众诉说一样,“他们关了门做功课”,“他们的老师要罚他们站壁角”,“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若以理解中国诗歌的方式,是否可以这样概括:风雨中孩子想象花儿上学的种种“趣”引发个人“情”?!这趣味,可理解为孩子们之间的童趣、人在生活中的雅趣或是由此产生的谐趣;这情感,可理解为人类对大自然的爱、孩子与母亲的爱、人与人之间的爱,而这一切,都从孩子与花的关系间自然流露出来,读来使人轻松、愉悦。
基于这样一种理解,我们可以放手探索——《新月集》是“天使带给人间的浪漫,是天堂送给大地的诗篇”。由《花的学校》拓展至《新月集》,即由“这一篇”拓展至“这一本”,这是很好的一种阅读方式。有人打过一个比方,“如果单篇文章是音乐中短小精致的‘小夜曲’、 舞蹈中一个优美的‘亮相’、 画家笔下的‘小品’,那么,整本书就是气势恢宏的‘交响乐’,是意蕴丰富的‘多幕剧’,是画家用心血染就的巨幅‘画卷’......阅读整本书,就是学生的生命体验与人类那些最深刻的经验建立联系,从而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诸方面提升素养,最终指向终极关怀。”(见《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褚树荣)。不言而喻,对于这样一首歌,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应该尽可能细微地、又尽可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包容每一个人\事物,因而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要将语文经验渗透于人生经验,让学生涵泳在人类最深刻的生命体验中,让学习发生在个体的心灵深处。比如冰心“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她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将人类对母亲的普遍依赖性通过人与鸟兽的对比表现出来,这种体验复杂而又单纯,传达过程可虚可实,读者在理解时把握住母爱似归巢的体验即可。当然,作品集和长篇著作又有区别,作品集中的每一个单篇都是独立的,在选择同类阅读篇目时,万不得已,可以替换,选择方便教学也方便课时安排的“那一篇”,更加有利地辅助我们理解“这一篇”,从而理解泰戈尔眼中的爱与自然,理解冰心、理解徐志摩等所有和泰戈尔有共同话题的作家作品。
主题理解的方向有了,接下来试着探讨本篇所涉及的读和写。既然我们谈到了由“这一篇”拓展至“这一本”,那么对于这样一篇极富画面美和音韵美的诗歌,就应该重视读的过程,而由此所产生的写的灵感,也应一鼓作气,保留下来。于是,在读的过程中,就不难发现,一些通俗好用的句式句法,可以当堂吸收,为我所用。例如,“当......,......的时候”,开篇奠定基调,“当我读到这个开头,我的心被这一场景触动的时候”,第二段里东风吹着口笛来撒欢,第三段里紧接着花儿出场,孩子诉说,直至结束,连贯的想象,虚实结合的笔法,温润的情感,让人不由得放慢思想的脚步,慢慢地,慢慢地,边读边听。虽然开头和结尾都没有回文字眼,但这种情绪,可以回环往复,“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自己的妈妈一样。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又一次讲述开始,情感依旧如阵雨一般落到读者心房,再次激起涟漪。这种宣泄的方式,让人欲罢不能,在反复朗读和倾听的过程中,由感性共鸣回落至理性梳理:这种效果是如何造成的?是否可以习得?灵感被激发,突破口越来越多,落脚点越寻越密。人生经验所引起的语文经验的回潮,需要用写来记录。不但是一个激起了千层浪的开头,更多的知识能力训练点渐渐明了。“于是......”,“我真的觉得......”,“你可知道......”,“你没有看见......?你不知道......?”“我自然能够猜到......”提供一个合适的场景,唤起学生无穷无尽的想象,逐句朗读且仿写,最好再能串连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最好还能在情感和韵调上同时达到回环往复的效果。那真真是好极了。
实际上,“这一篇”的功能还是非常多,示范读写结合中的结合点只是其中一种。它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教读文本,可以提供个体所蕴含的议题(表达、情感等),可以代表教材中这一单元的主题,还可以作为一次活动的导向性篇目.....这样一来,“这一篇”就既是起点,又是终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的最佳教学法,应该是群文阅读教学法。
群文阅读教学可以采用同主题阅读、拓展延伸式阅读、导向整本书阅读、回顾性阅读等方法,它比部编教材所倡导的“1+X”阅读教学法更为宽泛一些,但本质上如出一辙。不过说“1+X”,又似乎更容易入手,即选中“这一篇”文章,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且让“X”为“1”服务。“这一本”要为“这一篇”服务,“那一篇”“那一本”“这一群”都要为“这一篇”所用。待到掌握了整套的步骤,又可以再选择,再收获。“那一篇”“那一本”“那一群”,都找上门来。根基越做越大,越来越牢,真理和乐趣就会渐渐浮出,且越浮越多。我们常说,语文学习是典型的金字塔,铺垫厚实,才有可能使塔成型。遍地供给,一处开花,这是课堂不变的初衷,也是教师始终得保持警惕的地方,对语文学科的教师要求更为甚。过去,我们或许会吹捧说书式语文教学,只要腹中有,就可以漫天飞扬,自我陶醉的同时,诱哄受众乐在其中,回头脑袋里装满了情节,却找不到中心。读得乱七八糟,写得漫无边际,教学更加头疼。幸好,现在,“1+X”群文阅读教学为我们找到了一种方向,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行动,学好“这一篇”,用好“这一篇”。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