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18
书籍:社会心理学第8版 戴维·迈尔斯著
页码:1-24社会心理学导论
书摘:
P2 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问题
我们的社会行为并不仅仅取决于客观情境,还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其进行主观构建。
婚姻幸福的伴侣会把对方刻薄的言辞(“你就不能把它放回原来的地方吗?”)归结于某些外部因素(“他今天一定过得不怎么样!").婚姻不幸的伴侣则会把同样的言辞归咎于对方的品性问题(“他总是那么恶狠狠的!”),这样一来就不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不仅如此,由于一方预期可能会听到对方充满挑衅的言语,他们很可能自己也变得暴躁起来,这样便激起了他们所预期的对方的愤怒。
感悟:埃利斯的ABC理性情绪疗法与此类似,更基础的可追溯基础心理学知觉的意义性(即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不一样,对同一内容理解和态度也不一样。
由于存在预期“对方挑衅”,会形成“知觉定势 ”,看待人和事物有消极倾向,妨碍知觉或引起知觉误导。
P11我早就知道了:社会心理学是常识而已吗?
书摘:批评之一,即社会心理学只不过把任何一个门外汉都心知肚明的东西拿来改装一番,这是否正确呢?
作家卡伦·墨菲认为此话不假:“社会科学家日复一日地深入这个领域,而且他们也日复一日地发现人们的行为与所料想的丝毫不差。”
。。。。。
这些研究发现了什么?另一个研究评论者,社会心理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Lazaiafeld, 1949)提供了一份解释性评论的样例,我把其中一部分列举如下:
1.受过良好教育的士兵比教育水平低的士兵在适应方面遇到了更多问题。(比起那些“社会”大学的毕业生,知识分子对战斗带来的焦虑更不适应。)
2.南方士兵比北方士兵更能适应炎热的南海岛屿气候。南方人更适应炎热的气候。)
3.白人士兵比黑人士兵更热衷于晋升。(多年的压迫会降低成就动机。)
4.南方的黑人士兵更喜欢来自南方的长官而非来自北方的。(因为南方长官更习惯与黑人打交道,也更有技巧。)
然而,常识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在知道事实之后才想起它的存在。事后聪明总比先见之明来得明显容易。有实验表明,当得知实验结果时,人们便突然间觉得结果不是那么令人惊讶,至少相对那些仅得知实验程序或实验预期结果的人们而言(SlovicFischhod, 1977)。一旦新知识在手,我们那卓有成效的记忆系统便会自动更新过时的假定(Hoffrageothers,2000)。
当读到拉扎斯菲尔德的研究总结时,你可能会产生同样的体验。但是拉扎斯菲尔德接着说:“这些陈述中的任何一条恰恰与实际发现的相反。”事实上,书中 还报告:教育水平较低的士兵适应性更差。南方人并不比北方人更喜欢热带气候。黑人士兵更热衷于晋升,等等。“如果我们一开始就给出了真正的结论(正如施莱 辛格所感觉到的那样),读者也许会给这些事实打上‘显而易见’的印章。”
同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体验那种事后聪 明。须臾间,我们因突然洞察了使事物得以发生的种种力量而不觉得惊诧了。在大选或股市展荡发生之后,大多数的评论员对此并不感到意外:“该是整顿市场的时 候了。”在2003年对伊战争之后,战争的结果—对于联军来说,胜利来得轻而易举,但对于文明和民主而言却并非如此—看上去再明显不过了。许多人认为,考 虑到美国对伊拉克有着3 300亿美元对16亿美元的优势,任何人都会预料到这样的结果,但是,美国部队应该事先预见到需要保护巴格达的博物馆、图书馆和学校,以免于掠夺者的扫 荡。就像丹麦哲学家、神学家索伦`基尔恺戈尔(SorenKierlcegaard)所说的那样:“生活是正着来活,却是倒着去理解。”
如果这个“事后聪明式偏见”(hindsight bias)(也被称为“我早就知道了”的现象)深入人心的话,你可能就会感到自己早已知道的结果。的确,几乎绝大多数心理学实验所得出的可信结论看起来都有些像常识,当然,这都是在你知道结果之后。
你可以证明这种现象的存在一个心理学结论告知给其中一组把一群人分成两组,将而给另一组与此截然相反的结论。例如,告诉其中一组:社会心理学家发 现,无论是择友还是坠入爱河,那些性格与我们不同的人对我们最有吸引力。古语说得好:“异性相吸”。而另一组则被告知:社会心理学家发现,无论是择友还是 坠入爱河,那些性格与我们相似的人对我们最有吸引力。古语说得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先让人们解释这个结论,然后问他们是否对此感到惊异。无论他们 被告知的是哪种结论,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得到的那个结论并没有让其感到惊讶。
事实上,几乎任何结论都会因谚语格言的解释而变成常识。假如社会心理学家报告分离加深爱意,甲便回答道:“你就靠这个谋生?谁都知道‘小别胜新婚’。”若结果是分离会浇熄爱火,乙便回答道:“我外婆都可以告诉你‘人走茶凉’。”
当卡尔`泰根(Teigen,1986)让英国莱斯特大学学生来评价格言与其对立面时,他一定乐了好一阵子。当看到格言“恐惧比爱强大”时,大多数 人认为此言不差,但对于其反面“爱比恐惧强大”,学生们也作出了同样的评价。类似地,人们对真正的格言“堕落的人不能帮助另一个堕落的人”给予很高的评 价,而对其反面“堕落的人能够帮助另一个堕落的人”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不过,我最欣赏的是这两句得到普遍认同的:“智者造簌言,愚者重复之。”(真正的 格言)以及人为编造的语句“愚者造裁言,智者重复之。”(更多的双重格言请参见“专栏”:我早就知道的事实。)
事后聪明偏见给许多心理系学生带来了麻烦。有些时候,结果的确出人意料(例如,比起银牌获得者来说,奥运会铜牌获得者对自己的成绩更为满意)。但更多的时 候,你在教科书上学到的实验结论,它们看上去很容易,甚至显而易见。而之后当你进行多项选择测验时,面对多个看上去颇为可信的答案,任务难度会大大增加。 备受打击的学生不免抱怨:“真不知道是怎么搞的,我还以为自己都明白了。”
P13常识总在事后证明是正确的。。。。。而这恰恰是我们需要科学的理由:帮助我们区分真实与幻影,区分真正的预测与简单的事后聪明。
感悟:每次考完试,等发现试卷,对完答案,总是会说:“这些题我都会啊”,却忽略了当时犯错误的原因,可能是少写了一个括号,看错了一个符号,少考虑了一种方案。。。事后看起来得到满分是很容易的,却忽略了当时很多容易犯的错误,而这些错误正是出题人的陷阱。
书摘:
就像生活中的许多场景一样,社会心理学的发现有时候看起来似乎显而易见,然而,实验研究所揭示的结果只是在事实知晓之后才变得明显起来。这种事后聪明式偏见常导致人们对自己的判断与预测作出过高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