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产品研制的开始,肖潇开始专注于样品检验大纲的编写,因为手上的事情很多,也就没有太关注产品实际生产的过程,毕竟产品的研制是工艺师的工作。
整个过程还算顺利,除了过程中反馈了比如结构装配异常、产品色坐标超差、调试文件描述错误等几个小问题,没有什么影响产品进度的大意外。针对这样的小问题,肖潇处理起来也算是得心应手了,同时也为后续的产品设计提供了不少的经验。
8月10日,产品提前两天完成了调试,开始了摸底试验
产品的摸底试验主要包括功能振动和高低温工作,振动试验一开始,肖潇就收到试验人员反馈产品在振动过程中出现显示画面异常的情况。
接到反馈,肖潇第一时间安排电路设计师李军去现场排查故障。李军的结论是液晶屏的接插件没有接插好,建议将产品返回生产把接插件重新装配一下。
她按照李军的意见协调检验把产品返到生产重新装配。第三天,重新开始试验,结果故障现象还在。
肖潇不得不再次让李军去排查故障,产品再次被退回到生产。经过排查,李军并没有找到明确的故障原因,猜测是因为接插件的焊接有问题,振动过程中出现断路的情况。和李军电话商量后决定换一块新的控制板试试。
又两天过去了,但是故障现象还是存在。因为是振动问题,肖潇找到了结构设计师肖扬,让它和李军一起去看看问题在哪。
经过李军和肖扬的排查,他们认为可能是液晶屏的柔性带本身存在问题,建议更换液晶屏试试。没有办法,肖潇只好填了产品的故障返修申请,更换液晶屏重新生产。
一个星期过去了,产品终于返修完成,结果没想到,故障还在!
没办法,肖潇又找到了张晟,希望他能够从技术的角度帮忙分析一下故障原因。
等她把整个故障排查的过程说完,张晟问了她一个问题:“你去现场看过实际的产品吗”?
“没有,故障分析应该是各个专业的事,我自己去也没什么用啊”,她答道。
“作为项目主管,产品出了故障没有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项目主管”,一反常态,张晟严厉的批评了肖潇的这种做法。
“我记得和你说过,项目主管应该对产品有比较深的理解才有可能把项目做好。我们作为一个项目主管,本身不可能什么技术都懂,也不可能把每个专业的设计、技术开发工作都做一遍。那我们怎么做到对产品有比较深的理解呢?
看肖潇闷不做声,张晟继续说道:“每一个项目研制过程中生产的跟进、调试、故障的分析解决都是项目主管学习各个专业技术的机会,都是提升自己对产品理解的机会。有一句话叫‘现场又神明’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意思就是问题都是在现场,也只能在现场才能解决”。
肖潇第一次感觉到张晟好像是真的生气了,她自知理亏。呆在那有点不知所措了。
看到肖潇这样,张晟意识到自己可能有点过于严厉了。他调整了一下情绪说:“把项目组的人叫上,我们一起去现场分析故障”。
等大家都到齐了,张晟再一次把整个故障的处理过程梳理了一遍。通过大家的分析讨论,产品的故障基本上可以定位到是液晶屏金手指与PCB接插件之间在振动过程中存在电连接异常的问题。
在现场,张晟开始问设计师各种问题:
“这个接插件在其他项目上有用过吗?具体是哪些项目?PCB的厚度是多少?PCB上螺钉孔的距离设计值是多少?接插件和液晶屏金手指的连接方式是怎样的?装配的过程是怎样的?和其他项目的装配有没有异同?产品的振动量级是多大?……”。经过大家一来一回的问答,终于发现液晶屏柔性带和PCB上接插件的连接方式与之前的项目有所不同。
原来,产品在结构设计时,设计师为了避免PCB与用户的结构干涉,把PCB的外形设计得过小。电路设计师在元器件排布的时候因为空间紧张便把接插件放在了PCB的边缘。工艺师在装配的时候发现接插件的位置靠边,没办法按照常规的工艺方法进行处理,便把装配的方法稍微做了一下调整。这一个细微的调整导致了产品故障的发生。
“先做个试验确认一下故障定位是不是准确吧”,张晟说,“找一块通用的其他项目用的控制板换上,重新装配做试验验证一下”。
按照张晟的建议,肖潇和设计师一起把产品换了个控制板重新装配。为了赶时间,自己拿着产品到试验室临时做了一下验证试验。果然,产品的故障消失了,张晟的故障定位是准确的。
“你怎么这么快就能找到故障的原因,也太厉害了吧”,肖潇倾佩的说。
“不是我厉害,只是我经验比你丰富而已,类似的故障时常会发生,出现故障的机理大体都是差不多的,只是造成故障的原因可能会千差万别,有时候是设计失误、有时候是操作异常、有时候甚至只是大家的表述不准确导致沟通的双方误会了对方的意思。至于说怎么样才能具备从不同的故障中准确判断故障真实原因的能力,我想说的是,如果你只是每天坐在办公室听大家说,而不是每个故障都在现场自己参与解决,是不可能实现的”。
听了张晟的话,肖潇自知理亏,“那接下来怎么办呢?”肖潇接着说,“产品的联调时间马上就到了,如果要设计更改重新制作PCB、贴装的话至少得半个月。时间根本来不及啊”!
“再等着PCB重新设计加工肯定是不行的,你可以和用户项目主管商量一下,先按目前的状态和用户的系统进行联调,确认双方产品功能是正常的。等到联调结束,你这边新的板子估计也快差不多了,到时候再换一下就可以了。”
经过这件事,肖潇意识到了自己之前想法的问题所在,接下来的几天,她基本上每天都在现场跟着产品的试验和调试。她发现,平时在办公室没感觉到产品在生产、试验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也很少有人找她。这几天跟下来,她还真是收获不少:
首先,产品的装配并不是按照她们设计评审时想象的那么简单,由于设计师对产品装配的不了解,产品设计得装配效率很低。为此,肖潇和结构设计师在现场和操作人员商量确定了后续的改进方法。
其次,她发现现场生产人员其实对文件的依赖程度很低,根本不像他们说的那样没有文件做不下去。其实在现场,大家都是按照一定的惯性在做事:胶带该怎么贴,贴到什么位置,屏组件怎么对位,接插件怎么安装、哪些地方需要点胶等等。这些事情对生产人员来说已经轻车熟路了,没有人会真的在贴胶带之前去仔细研读一下文件。“看来以后设计产品还得尽量按照大家操作的习惯来,否则出问题的概率很高啊”!
此外,她还对产品在试验过程中出现的比如色坐标偏差、低温工作显示不均匀、低亮度下液晶屏闪烁等问题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也学到了不少解决问题的小窍门。
8月28日,产品终于在用户那完成了联调,一切正常。样品阶段的工作也算是告了一个段落。用户接下来也要和系统进行一系列的调试工作。肖潇这边可以暂时等等了。
趁着这个机会,肖潇把之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由整理了一下,安排设计师把需要设计更改的地方按要求更改了。为下一次的生产做好准备。
这几天在现场跟进产品的工作的确让她感触很多,“我以前太小看我们的产品了”,她自言自语道。她意识到张晟说的很有道理,每天坐在办公室永远不可能真正的理解产品,产品并不是设计文件上的那些轮廓、尺寸、走线、原理图、封装。
在从图纸变成产品的过程中,之间经历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人都会赋予产品独特的灵魂。如果你不能够深入其中去感受它,对你来说它永远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概念。概念是完美的,而产品不是,它的不完美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现场有神明”,看来以后还得去现场多动手自己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