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和经济、消费、人性、社会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构成了一条复杂的生态网。我们都是网里的鱼,有的人乐在其中,有的人在拼命挣扎。
今天从房子的购买主力出发,仔细解剖一下这个生态网。房子的购买主力大体可以分为这两类:一类是刚需买房,另一类,是投资者。
一、刚需族
刚需买房,包括年轻人为了结婚买房、为了居住买房、为了孩子学区买房。
中国人自古就有房子情结,认为房子是安身立命之所,这种认知一直延续到现在,衍化到现在成了买房成了结婚的必要条件,没有房子、没有固定的居所、就没有稳定的安全感。结婚买房是买房群体里的刚需,不管你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不管房价是涨还是跌,房子是结婚的前提条件,这是这个社会逐渐演化成的一条“规则”。应该说很佩服最先给人们灌输这种“结婚必买房”思想的人,洗脑非常成功,利用了人性虚荣的弱点广加扩散传播,给房地产行业培养出了“刚需铁粉”。
就算你结婚买了房子,过了几年,孩子要上好学校,你还得焦头烂额地想办法再买一套学区房。没办法啊,大人苦点没关系,不能让孩子被同龄人落下啊,所以,孩子必须上名校,学区房必须买!
前几天,北京西城区一间面积仅有12.2平方米的二手房以360万元成交,单价高达30万/平。这间mini房其实是一间储物间,没有上下水,也没有厨房和卫生间,根本就住不了人。
一间住不了人的房子凭什么那么贵?就因为它是北京市西城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的学区房!
而西城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是北京家长们公认的“名校”,在西城区小学里排名第四。不光是小学优质,对应的初中也是在西城区排名较前的重点学校。
换句话来说,这个储物间的“接盘侠”可不是在买房子,而是在买学位。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让“学区房”一下子成了香饽饽。说到底,房子只要带上“学区房”的名头,哪怕是个破烂的储物间,疯狂的家长们也能让它身价暴涨的。这背后的水,就算明知道很深,我们只能认命地去趟。
二、投资者
投资买房的可以分为普通投资者和恶意炒房者。近几年,受政策调控的影响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银行存款利率下降,货币面临通货膨胀的危机,一百万存到银行里,一年后,这一百万的购买力勉强抵得上原来的八九十万,如何避免货币贬值呢?
很多人都想到了,适合投资啊,但是市场大环境最近几年不景气,做哪个行业都不容易,那么最后,投资者的目光就聚集到了房产上面。
普通的投资者,手里有点闲钱,想着在银行里放着也是贬值,不如买几个房子吧,租出去还能有租金,过几年价格上涨卖出去还能至少赚个百十来万,于是他们加入了购置房产的队伍。也有人研究起来这种现状,觉得任由房子
自然发展,涨跌还不一定呢,就算涨也不能涨的太多,这样房子升值太慢了,最后也赚不了太多。不行,得想个办法,于是,他又找了不少这样的朋友,大家最后商量出一个办法,研究出了一个新的商机,那就是:炒房。炒房客就这样出现了!
具体怎么炒房呢?他们研究出这样三个办法:
团体购房,以团购的形式增强和开发商谈判的能力,以低于市场价格整体买入,然后再以零售价格售出,利用差价获得利润,甚至有的人当时不卖出,看好房子的升值潜力,利用房地产泡沫效应,等个两三年再出手,一下子就赚了几百万。钱生钱就这么简单的操作完成了。
有些人前期入手了很多房子,接着通过新闻、媒体和所谓的专家炒作、散布房价即将上涨的消息,从而引起刚需买房人的恐慌,他们听说房子要上涨,妈呀,赶紧买房,没钱借钱也得买啊,要不以后买不起了啊,通过造成虚假的供求不平衡,影响房子的市场价格。一些媒体和开放商沆瀣一气,联合炒作,让房价顺利上涨,从而牟取利益。
虚假交易。某些开发商委托“炒房团”进行虚假交易,“炒房团”从中获得佣金。他们以购房者的名义来进行虚假交易,开盘哄抢,造成房子抢手的表象,后期不但能把钱款退回还能获得佣金。刺激那些局外的人们果断买房,减少消费者考虑和对比的时间,达成交易。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听到的并不一定是真相,还是那句话:理智选择,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作出选择。如果你是刚需的,而手里正好有钱,觉得房子不错,不妨就买下来;如果你手里资金有限,家里资金也有限,那么不如努力奋斗几年,等攒够足够的资本再来买房。没必要为了虚荣而跟风盲目买房,不要最后搭上了“六个钱包”的积蓄凑上首付,然后自己每个月工资除了房贷,就勉强维持生活。这样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严重降低,房子反而成了一生自由的枷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