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又到中秋。每当看见一轮圆圆的月亮悬挂在碧空之上,我总会想起儿时的中秋节,想起故乡,想起亲人,也想起童年那带有“青红丝”的月饼。
我的老家是礼仪之邦,老家的风俗是在中秋节之前要去看望姥娘姥爷、姑妈姑父、舅舅、姨等重要的亲戚,就是“走亲戚”。那时候农村生活条件差,走亲戚也拿不了贵重的礼品,主要是礼节性的去看望一下,拉拉家常、叙叙旧情。虽然是重要的亲戚,但是不在一个村子里,也不经常见面,走亲戚也是相互之间联络沟通感情的一种重要方式。我觉得小时候的月饼不是用来吃的,是专门用来走亲戚的。
那时候月饼多数都是大块月饼,每个半斤重,那时候农村的月饼品种少,加工的时候食用油等原料也少,烤出来很干很硬,月饼馅主要是青红丝、冰糖、花生仁、瓜子仁等,农村人实在,加工月饼的人也不会缺斤短两,所以一块月饼的块头很大,现在想来直径至少有15公分,不像现在的月饼小巧玲珑。两块月饼用灰色的草纸包起来,上面用印着“精致月饼”或“中秋月饼”红色纸签一盖,再用“经子”绳(就是牛皮纸绳)绕成“十”字形捆起来,就是一封月饼。
月饼皮是面,咬一口月饼咯嘣咯嘣的,虽然不像现在的月饼松软或酥脆,但是那个时候,吃起来却是唇齿留香,令人难忘的。
中秋节走亲戚必不可少的礼品当然是月饼,几封月饼再配上酒、苹果等礼品,装在用打包带编成提篮子里,挎到自行车前把上,就开始去走亲戚。农村人生活条件虽然差,但还是讲究礼节的,亲戚不会把礼品全都留下,一般只会留下1-2封月饼、几个苹果等,有的嫌留的少了,还会“虚头巴脑”的争执一番,让主家多留些。
走亲戚当然是循环的,侄子要去看望姑妈,外甥也要去看望舅舅,他是你的舅舅,也是别人的姑父,亲戚的关系就是这么复杂。月饼就在这种复杂的关系中来回穿梭,你家拿来的月饼我家送给他家,他家带来的月饼我家再送给你家,任凭亲戚之间来回交换。等到十五那一天,随着走亲戚的行为的结束,月饼也就安静下来,等待着人们品尝。但一封月饼往往是被倒腾的遍体鳞伤,没有了一点“品相”了。
小时候中秋节这天晚上,无论多忙,家人都要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妈妈总是把月饼切开,分成几小块,我们姊妹几个老是抢着吃,虽然有些意犹未尽,但这种感觉却是最幸福的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故乡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吃的用的、住的、行的,应有尽有。“走亲戚”也变的简单快捷,开着车,带上月饼等礼品,一天都能把所有的亲戚“走完”。
现在的月饼花样繁多,什么椰蓉的,蛋黄的、凤梨的、豆沙的、甚至还有木糖醇的、肉馅的,可是再好的月饼,都不如儿时记忆中的月饼好吃。因为童年的月饼,犹有暗香清盈。
从前的时光慢,月光也显得特别温柔,如今在一样的月光下,我们对中秋节都有了不一样的触感,真想再回到从前,依偎在父母身边,一起月光下品尝那香甜的月饼,哪怕只一口,我知道,这香香甜甜的味儿,就是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