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廣州一個月了,心裡一直給自己問句:「2016年到廣州和當初2013年去上海,有什麼不一樣?」不論是在心情或狀態,今天回望電腦裡當初到「上海一個月」照片存檔,藉由這樣照片視角,能否感受某些相同與相異的細微變化。
我不知道為什麼每次看到這種小人物的生活場景就特別想拍。不是同情也不是好奇,就覺得應該有世界的眼睛看見,不用做得太多,看見就是一種存在。
特別這種小攤,攤販人生撐起了多少家庭?台灣其實大部分都是微小企業中小企業,這樣的場景也許覺得平凡,或許就是一個家庭支柱主要經濟來源。
我特別喜歡這樣的上海天空,晾曬著衣物,因為台灣人是從來不這樣的,我們都把衣服曬在陽台或是樓頂,剛到上海拍了好多好多這樣衣服照片。很是驚嘆。
然而,廣州的天空是這樣的。我覺得吧,廣州的天比上海藍的頻率次數多多了,空氣也比上海好。但廣州的水不行。說真的,城市汙染這麼嚴重的特級城市裡又有幾個水可以呢?
這是一家社區行圖書角,那天去到的時候正巧沒開。書在我生活中扮演了一定程度角色。
在上海一個人的時候,也花多時間耗在圖書館裡,好像學生時期那樣。圖書館給我安全感。
廣州的安全感來自於吃,吃,還是吃。彷彿必須永遠要開起下一餐的進食模式。
廣州比上海好吃,廣州比上海便宜,廣州吃的分量變多了,因為一起吃的人變多了。
在上海我參加過許多活動,用地鐵用步行去探訪蠻多地方,不管是藝術的文藝的小眾的還是生活的,我都有了屬於自己對於上海的路線和印象。
其中,參加最好的活動應該就是一席,一席讓我認識了上海最好的室友妹妹。感謝一席。
這是我喜歡的一張街景鋪頭照片,那是一條五金街,前前後後都賣一些金屬管,大大小小各式各樣。色澤和構圖都是瞬間,也許不盡完美,堪稱零瑯滿目,對我來說也許這就是我的上海人生。
廣州的陽光炙熱,狠狠的曬,辣辣的灑,屬於廣州的冒險,還在繼續後面還有更精彩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