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夏
去年见到知乎001号员工周源时,他一个人坐在沙发上打包新书《创业时,我们在知乎聊什么?》。一部分新书打算寄出,送给知乎的小伙伴们作为一件礼物。
“知乎建立团队的时候,周围聚集着200多个朋友,大约一半也都是创业者。这部分人有一些特点,不断在日常生活中刨根问底,对答案很较真,理性地找到最务实的经验。”
知乎最早200位用户中,既有像李开复、王兴、王小川、徐小平和马化腾这些闪烁光芒的名人,也有一批没有听过,但在各自专业领域相当优秀的普通人。
“我们是因为无法忍受当时互联网上糟糕和不负责任的精神食粮来到知乎。”周源说。
他自己做过工程师,在《IT经理世界》杂志跑过两年记者,第一次创业失败,去西藏归零。是聚集在知乎上创业者中的一员。
在知乎“快速入睡有哪些妙招?”提问下,周源分享了“十秒钟睡眠法”:关键是找到入睡的边界。设想了一个睡神,一个不想睡觉的小人,教你如何凭借假想,让睡神基本击败小人取得胜利。
知乎上的提问包罗万象,你却总能找到如此认真的回答。
近期,对周源又做了一次采访,他谈起一些创业感悟,也谈到了BAT和站队。
周源说:所谓互联网版图,一定是前一秒的。这个颇具赫拉克利特意味的说法,滋味可以砸吧很久。
寒冬会让真实的机会变得更加清晰
新京报:现在的互联网创业有什么不同?
周源:以前做互联网解决相对简单的问题,针对使用互联网尝鲜的人,离大众用户较远;现在对生活深入程度,接触程度非常深,问题变很复杂。
新京报:融资环境和过去对比?
周源:知乎比较顺利,虽然额度没有那么大,但在很短的20、30分钟就把要做什么说清楚了,有什么价值明确了。
我的感觉是,其实真正的创业者不是从外部环境考虑,更多从用户角度出发,从产品价值出发,不管条件艰苦还是比较好,能够解决用户真实需求的还是能得到很多支持。
新京报:你周围创业者对资本寒冬的焦虑感严重吗?
周源:所谓寒冬,是与不是有很多的说法,不见得是一个定论。某种意义上,寒冬意味着机会。我看到很多优秀的互联网产品,都是在一定产业变化,经济曲线起伏之中,追本溯源都是在资本寒冬的时候出现的。
比如,视频会议系统WebEx,思科收购它花了30亿美元,很大的数字。在经济条件不好的环境下,大家花不起机票钱,就使用网络电视来开会。在当时以一种科技的方式,确实解决了企业负担过重的问题。
LinkedIn第一波核心用户的增长,也是因为99年到2000年的时候互联网泡沫,不像现在大家都有手机,都有固定的电子邮箱,没有工作的话确实很难找到。LinkedIn提供一个机会,把工作经历简历上传,让有可能需要员工的雇主找到你,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机会,尤其是在变化产生的时候,互联网或者说科技的力量发挥更大,有着更低成本、更快速度、更大规模等等天生的优势。寒冬会让真实的机会变得更加清晰。
互联网的魅丽在于变化速度
新京报:创业大潮汹涌,有些人没有一个好的点子,就启动项目了。对这种“为创业而创业”的现象,你怎么看?
周源:每个人创业原因不是特别一样,有的人出发点可能更偏向于创业,也没有问题。实际进入后要快速调整。可以不是想特别清楚,准备那么好,重要的是快速得到反馈,去做方向调整。
新京报:进入哪一轮会比较安全了?
周源:即使是顶级的科技公司、上市公司,危机感都是非常强的,都会讲距离关门只有几个月,因为科技行业变化太快了,确保安全很难很难。
新京报:寒冬对哪种初创公司波及更大?
周源:如果按照融资阶段,大家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不太一样。
最开始创业是对初期用户的验证,能否被他们接受,需要的资金支持并没有那么大。过了这个阶段进入快速发展期,由一小群用户拓展成大的群体,需要吸引超过10倍以上的平时不太熟悉互联网的用户群,时间可能要1、2年,团队、资金要求都比较高。但那时一般还没办法解决自身盈利问题,风险投资会更挑剔一些。
新京报:兴趣社交领域,有知乎,有百度贴吧很多在竞争,是否不再建议创业者跳进来?
周源:社交类产品,这个词很模糊,这个领域究竟需要多少产品解决多少需求,不是太好界定。Facebook已经那么成功了,Instagram、Whatsapp、snapchat还是哗哗哗出来了。你要想用户需要什么,或者说新的用户需要什么。
互联网很难去把资源地盘以固定编号的方式画在那个地方,如果说有那么一张所谓的地图,也一定是前一秒的。
无需畏惧BAT,去解决真实的需求
新京报:如何在BAT以外找到切入点?
周源:你也可以分析BAT这些,但首先要打动你自己。一定是当前所有产品没有解决好的,非常不方便,所以非常渴望改变。当这个问题提出来的时候,答案一定不是在现有产品那里。
有没有大公司参与是第二位的问题,比着腾讯全业务线看哪个环节弱,去直接竞争很难。创业者还是回到解决真实需求去寻找吧,没有必要畏惧大公司。
像谷歌、Facebook出现的时候,都只是一个小舢板,同一时期都有万吨巨轮。
新京报:决定创立知乎时,是怎么掂量大公司的?
周源:想得很少。知乎出来有个大背景,在知乎之前,论坛里灌水文化比较繁荣,倾向于娱乐化。想要认真和人交流、碰撞,却没有一个场所。知乎一直提倡高质量信息交互和分享知识经验见解。
新京报:今天感觉与BAT会有碰撞吗?
周源:解决问题不一样,没有什么碰撞。
新京报:BAT寡头化,创业者往往选择站队。你怎么看?
周源:互联网变化特别快,他们是非常厉害,资金、团队、市场份额都很强,但互联网本身魅丽在于其变化速度,不是谁能够一锤定音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