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描绘18-19世纪西方战争的影片中,经常会看到,两方战士,齐刷刷的站成一条直线,一方举枪瞄准,听着军官指令开枪,砰砰乓乓的声音后,对面倒了一大片,然后对方战士开枪,硝烟之后这一方也倒了一大片。这批士兵怎么这么傻?站的还这么整齐,不会趴下了?不会匍匐?不会成散兵线?这不是站着挨枪子吗?
听了罗辑思维《武器的进化》,把这原因搞清楚了。当时士兵的武器,枪,是前膛枪,又叫滑膛枪。子弹(弹药)是从枪口放进去的,由此得名前膛枪,而枪管内是光滑的,又称滑膛枪。这种枪,有3个大问题:1是子弹射击时偏的厉害,根本不用瞄准,因为瞄准也没用,原因是枪管内部是光滑的,导致子弹在枪管内是跳的,跳出枪口,飞到哪谁都不知道,不像现在的枪,枪管内有膛线,子弹旋转着出枪口,不会偏离瞄准路径;2是子弹(钢珠和弹药)是从枪口放入,枪管又很长,因此士兵装弹药只能站着,趴着时手够不到枪口,就是够着了弹药也无法贴着地面进入枪管(因为枪此时也能是躺着);3是装弹药非常慢,影片中士兵们拿出弹药袋子,把钢珠弹药倒入枪口,然后用长针塞进枪管塞实,再在枪尾部塞上引线……一个流程下来,好几分钟。
当时受到武器的这么些局限,为了增加杀伤力,只能让士兵密集的站在一起,同时开枪,这样的命中率和杀伤力才能提升,而也因为齐刷刷的挤在一起,也让自己成了对方的靶子。武器,决定了阵型,决定了士兵的命运。不是他们不想趴着不想分散行动,而是没办法,只能密集前进密集射击。随着武器技术升级,比如出现了后膛枪、机关枪,阵型变了、战术变了,单个士兵的作用和能力得到了质的提升。
由此想到:
考虑事情,得放到当时的环境中,置于所处的技术背景、文化实际状况中,才能真正明白。所以,换位思考、想他人所想,真的很难。这也意味着,不要轻易去评论他人,因为我们没有经历他人的这份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