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儿时,每次村里放电影,就像过节似的。
太阳还有竹竿那么高,村头大喇叭就开始了,“今晚放电影了”,孩子们急急地催着妈妈快烧火做饭,妈妈们欢喜地把炉火烧旺,催几遍也不恼。
我每次才都看到一半,就困得睁不开眼睛,要爸爸背回家。在漆黑一团的夜晚,我伏在爸爸宽厚的背上,任姐姐一边走一边发牢骚:“一看就是装睡,哼,净会偷懒。”
有一次,我妈带我去看电影,才播映了十几分钟,就有柴垛着火了,我妈慌忙抱起我回家了。第二天,我和同学炫耀,昨晚去看电影了,名字叫“少儿不宜”。
后来,村里的电影渐渐少了,家家户户买了电视,都愿意在家里看电视了。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转眼间,我已参加工作了。
那年春节前夕,我和姐姐晚上散步,意外地看到煤球厂边上在放电影,空荡荡地,只有一个老大爷坐那里看。
我和姐姐走过去,一块白布在风中“呼啦啦”颤抖着,屏幕上的演员也没了儿时记忆里的光鲜,冷清透凉的空间里,他们的表演显得那么夸张和虚假,这是“文化下乡”,那个老大爷要等播映结束才能收拾起来。
前些年,还偶尔买上三张电影票,带着老公和孩子一起去看场电影,总觉得是愉快浪漫的事,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再想去电影院了呢?
儿子说:“还不如在电脑上搜一部纪录片来看。”
时间的流水潺潺向前,我们的生活还要继续,b始终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有你,有我,还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