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早上刚到公司还没开始正式工作,就想自己跟自己唠叨唠叨,至于想说什么,事先没想,依旧是顺其自然,聊到哪里想到哪里,再想到哪里吧……
楼上大办公室里只有我一个人,很久没有感受过这样的放松,当然,有人会说你这样的心态是有问题的,上班的时候不好好上班,不认真工作,就不是个好同志。
而我想,我真的不是个好同志,对此我能拿出好多例证。
例证一:较真儿
很可能是性格使然,一直算是很轴的人,喜欢较真,常常被说成“爱抬杠”。这类问题在工作中是弊大于利。但我却始终不认为这是坏事,或者始终不想在这方面改正自己的心态。
比如,当昨天的会议上,杨在说的一阶段审核,他的评论是一塌糊涂,我是强忍着不做争辩的,一塌糊涂具体表现在哪里呢?审核的结果有多恶劣呢?能拿出具体的事例佐证吗?或者我们想要改善的话,从哪里开始呢?正确的样子又是什么样的?……
太多可以反问的话都被我咽下去,原因就只是老板在场,我不能不给杨留余地,不能过分挑战他……
那么现在,我是真的想再认真思考,关于这类问题的根源,接下来我该怎么做……
表示抗拒的时候,分两种情况,一是我的能力不足,引起的空虚感和恐惧感,进而对别人的评价更在意,这种在意里面会夹杂着对自己无能的愤怒,但是往往,这种愤怒会被自己和他人认为是“对抗”。
还有一种是我们要维护自己的自恋,一般不会承认是自己错了,而不承认的表现就是要反抗。
该怎么做呢?
当清楚了自己心理的反映,以及遇到问题时自己可能处在的“坑”,那些原本执着的东西就开始变得松动。对,哪怕仅仅是松动也是好的。
另外,还是多听多思考,少说话会是一个不错的改进方式,因为我这种有强烈维护自己意识的人,说话多就会强调自我 多,一旦强调的都是自我,那对别人的想法就会排斥,造成更多的无谓争辩。
要知道,每个人都是自恋的,都认为自己的更正确,实际上,我们的日常,大多数情况都很难用绝对的正确错误来看待问题。特别是设计工作中相对弹性较大的方面,真不好得出谁对谁错的结论。
相比较的话,立场就很重要了,不在于对错,那就在于立场,站在哪个角度考虑问题成了关键所在。
昨天闲聊中,杨还说去上课,听的那些管理智慧没有意义,没用。
我还是特别想反驳他,难道不是吗?没用是因为你没用……
你不用,从来没有按照老师讲过的落地执行,哪怕是零星的实验验证也没有,又凭什么说那些没用呢?
你看,如果想,不管说什么我们都能想到反驳的话,甚至不用刻意而为。
总想着找到别人表达的缺漏点,那必然都能找到,包括我自己的讲话,也一定会找到可攻击的地方。
例证二:懒
这很明显,此时此刻,我就一点也不想工作,一点也不想……
本性懒惰,这也是人类的共性,只不过在我这里可能表现的更明显一点。
特别是在工作中,经常会有不想进行的时候,自己也检讨过,好多事不堆积到一定程度就是不想动手,自我诊断是拖延者患者。
这个问题也是分为两部分的,一是不喜欢做的就要拖延。因为不喜欢就很难提起兴致,更难做得好,做不好又会影响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然后就更加不愿意动手去做,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要不怎么都说,培养孩子要从他自身的兴趣点开始,否则还真的会事半功倍。
二是自己没有能力做好的,就会拖延。带着对不满结果的恐惧,我们往往就会尽量躲避自己不擅长的事情,能拖则拖,所谓完美主义,有时候就变成了害怕不完美。
这类问题要想彻底解决几乎也是不可能的,对我来说更是不可能,内心深处还残留着自卑,万一不完美会更在乎别人的评价,毕竟暴露自己的缺陷需要相当的勇气。而我还没有足够的勇气。
接下来该做的,也许就是从做好简单的事情开始,持续不断的要求自己提升能力和职业素养。
比如多学多写专业知识,深入一点,多研磨多实践,争取能有一技之长,也就是找到自己的长板和短板,把该做的事做好,这个做好的标准是同行人的标准,而非外行评价。
看书的时候选择性的多看与本专业有关的,建立更完善的知识体系,这样不仅有利于目前的职业发展,更对为了增加自己的择业机会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