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任务】普鲁斯特效应指只要闻到过自己闻过的味道,就会开启当时的记忆。你在生活中发现过哪些类似的、有趣的心理现象?它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试着把它描述出来。——和潇洒姐写作100天Day92
我长大了才知道,自己从小就被一种叫做“巴纳姆效应”的心理学现象控制着。
记得从小学开始,我就喜欢看跟星座相关的东西,我知道自己是山羊座,也叫摩羯座,我认为我自己符合这个星座里描述的90%以上的东西,直到我知道了我的“上升星座”,是射手座。
怎么说呢,这两个星座从性格上到处事方法上算是天差地别,但我依旧觉得特别准,嗯我就是固执的摩羯里透着一点射手的不羁。
为什么星座信息越看越觉得准?简单来说,就是当有人用一些看似普通又带有广泛性和模糊性的语言来形容一个人时,他会很容易接受这些暗示,并认为这些话是在说自己——哪怕这些话其实与他毫无关系。这种“对号入座”式的行为,就是心理学中的“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又叫福勒效应,1948年,心理学家福勒对学生进行了一项人格测验,并根据测验的结果对学生的人格特质进行了全面分析。
实验内容是让学生们先做一个测试,然后得出一个测试结果(当然每个学生都拿到同样的一句评语),再让学生对这个测验结果与自身特质的契合度进行评分时,在0-5分的评分标准下,学生的平均评分达到了4.26分。
实验还有第二个测试,就是让学生们做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并同时提供了评估结果:一份是对学生们个性的正确评估,而另一份则是虚假的评估。在问及学生们相信哪一份评估报告更准确时,超过半数的学生选择了虚假的评估报告。
由此可知,巴纳姆效应的心理学根源来自于个体的“主观验证”。“自我”对于每个人来说都相当重要,占据了我们内心的大部分空间。因此,个体很容易接受来自他人的心理暗示,并把这种暗示当成是完全正确的信息而深信不疑。
我们平时会做很多各种各样的小测试,有时候得出的测试结论特别离谱,甚至还有一些骗关注的公众号,往往测试结果都是随机的,跟你答得题目毫无关联,可当内心相信这个结果的时候,我们总是能够找到各种支持自己的证据;哪怕找不到证据,我们也可以想方设法让它符合自己内心的预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认识自身未必比了解他人要容易。认识他人时,我们容易站在理性的角度,做出较为公允的判断。然而对于自身,因为太过于熟悉,习惯用感性的眼光审视自我,再加上时常受到外界信息的困扰,我们在心中勾勒出的自我形象,往往与真实的自己相去甚远。
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没有人能时时刻刻看到自己,也很难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观察自己。在个体借助外部信息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就会很容易接受来自他人的暗示,参照他人的言行来调整自己,并自我知觉产生偏差。
为了避免巴纳姆效应,我们需要在了解自己的同时,不断地自我觉察,并对自己拥有客观真实的认识。2000年前的古希腊人把“认识你自己”刻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作为铭文,而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实现自我成长来提高自我觉察能力和自我感知能力,去过滤掉那些认知偏差。
也许我还是以挖掘自我为借口,偶尔沉迷于形形色色的小测试,但我脑子里已经有一个“巴纳姆小铃铛”,偶尔会提醒我——“清醒一点,没事儿别对号入座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