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曾说,爱可以亲密,但不能无间。世间兄弟姊妹也好,父母子女也好,可以十分亲密,没有隔阂,但不能没有界限感。所谓的界限感,就是亲近的保持一定的距离。
1.界限感–缓和矛盾
《亲爱的安德烈》中有这样的一幕:龙应台带着儿子和亲朋好友去看海,期间,龙应台想去上厕所,就问了身边的儿子:已是21岁大小伙子的儿子觉得特没面子:“妈,我这么大的人了要不要上厕所还需要你告诉我……”原本以为,儿子只是随口说说,但在龙应台回来之后,儿子不依不饶:“你为什么要问我上不上厕所呢,是怕我尿裤子么?”一件小事,龙应台不解为什么儿子会纠缠到底,直到收到儿子的一封信,信中写道:妈妈,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龙应台才得知儿子的不满,全因自己“管的太宽”。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或许不在少数:
1.这件事情你必须听我的,否则我就没你这个孩子!
2.我辛辛苦苦把你养大,你居然这么不听话!
3.创什么业,安心做你的公务员,别瞎折腾!
4.这个姑娘挺好,门当户对,又有教养,还在本地!
这样的场景导致亲子之间矛盾重重,父母不理解,孩子也越发叛逆。这也是中国亲子关系中普遍存在的矛盾:父母毫不松懈地管教孩子的一切和渴望自由活出自己的孩子之间的矛盾。
2.界限感–隔断依赖
心理学博士黄菡在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中说:
身为女婴,你出生时要隔断依赖于我的生物脐带;
身为成人,你十八岁时要隔断依赖于父母的心理脐带;
生为女人,你始终别忘了隔断依赖于男人的文化脐带。
她说,不希望自己的女儿活成以嫁人为己任的人。她告诉女儿要有智慧和能力为自己创造一些能保值增值的优质资产:好性情、积极乐观的态度、助人利他、精深的专业素养……他们是生活和工作中的必需品。教育女儿,需要让他们明白生活的底线,那就是离开父母庇护以后,需要有自己屹立于世的生存方式。作为父母,一定要向女儿灌输这样一种思想,一定要守好生活中的底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
这种好的亲子关系,便是界限感,让女儿隔断依赖,有底气,有能力,更有强大的判断力去选择自己的人生,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3.界限感–避免悲剧
我有一个表姐,她自小聪明伶俐,多才多艺,会讲话,会理发,会弹琴,也能写的一手好字。可不幸的是她找了一个渣男结婚,这个渣男是个典型的妈宝男。他们是自由恋爱,刚开始他们结婚的时候,舅妈觉得男生长得高大帅气,家里面就一个独生子,在县城有房子,妈妈是名老师,为人也厚道。也就同意了这门婚事。前面几年日子听说过得蛮潇洒滋润,时不时两人到处旅游,闲暇时打打麻将,还经常买些东西回娘家。可是不曾料想的是,有一次渣男跑到舅妈家,把摩托车一甩,然后破口大骂:你们某某家都是养的什么货色,破鞋!打死她。舅妈家随即被这口德给吓坏了,深知自己的女儿为人一向安分守己,落落大方。后面才得知是因为一些家庭琐事,女儿因为那天打牌回家晚了会,没做饭,惹得一阵怒恐。舅妈她们气急败坏,因为担心女儿再受委屈,把她接回家住了一阵,舅妈劝女儿要以和为贵,孩子都有了,不要动不动就吵闹喊离婚,适当忍耐一下,如果离了婚,你之后的名誉怎么办,毕竟是个姑娘!后面听说两人和好如初,但吵吵闹闹已是家常便饭。两人后面在县城搞了一个厨具店,刚开始生意还不错,日子也还平淡,没什么起伏。好景不长,随着开店的人越来越多,竞争力也越来越大,加上之前有融资,银行贷款,以及客户回款慢,市场不景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两人破产了,不止如此,还欠了一屁股外债。包括之前舅妈她们给女儿做担保找亲朋好友邻里借的几十万。破产消息一传出,大家都跑到舅妈家来要钱,算上利息,这笔债务对这个普通农民家庭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在外务工的儿子也气的直跺脚,本来之前渣男就在自己家耀武扬威,嚷嚷着要打死自己的妹妹,这下他真有杀人的冲动。一番闹腾,舅妈突发胃出血,进了医院,差点丢了性命。舅舅也在一次田间杀虫时,因为情志不畅,又在烈日炙烤下霸蛮多杀了几亩地,得了中风偏瘫,如今还在用药维持。好好的家庭,就这样破败不堪,可惜!
如果舅妈她们能在一开始保持一定得界限感,不操过多的心,不过多干涉她们的感情,创业的事,让女儿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做决定,或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了。
界限感是紧张关系的润滑剂,界限感使矛盾重重的亲子关系变得轻松,界限感能让人以最舒服,最理性的方式独立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