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和记叙文的要素是一样的,就需要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些因素在这首诗里也交代的很清楚,在结构上采用的是时间递进的方式,中间也有空间的递进,但是在时间和空间的进中稍微有些不合理之处,等到后面再一一讲述,原文一共六十句,八百四十字,没十五句刚好一小节,之前是对长恨歌背景简单概述,这一篇对长恨歌第一小节的一个诠释。
原文文选十五句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从文中刚开始就写到这个唐明皇李隆基好色,而且他还想找个一个倾国倾城的绝色佳人,但是花了很多年的时间都没有找到。在这里有好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明明事情是发生在唐朝,是唐朝的唐明皇和杨玉环故事,为什么用汉皇来写?这其实在唐朝就有一种借汉指唐的写法,也是当时唐朝的一种惯用的写法,像高适的《燕歌行》里面就有借汉指唐的原型“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倾国倾城最初源于汉朝李延年,他给当时的皇上推荐自己妹妹时写道“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所以才有了用倾国倾城形容女子的美貌。这首诗开头就直接写唐明皇重色,也没有一点点铺叙,根本也不留情面的,就是刚开场给你当头一棒。这一句也是整个这首诗的因,正所谓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后来就说“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这一句其实掩盖当时的一个事实真相,其实之前杨玉环是唐玄宗的儿媳妇,也就是寿王李瑁的妃子。后来被唐明皇看上了,就让他们解除婚约,然后才成了唐明皇的妃子,这些在当时是丑闻,所以白居易身为臣子,也就没把事情的原委说出,这也算是明摆着抢过去的,在这里说一下,唐玄宗就是唐明皇,唐明皇就是唐玄宗,说白了就公公抢了儿媳妇。在描写美到极致的就是回头一笑,可以让六宫佳丽黯然失色,刚刚被封为妃子,就可以在华清池去沐浴,沐浴后那些服侍的人都要把她扶起来,显得那么没力,就是因为“始是新承恩泽时”,也就是刚刚被皇上宠幸。金步摇是一个头饰,就是走一下摇一下,是在芙蓉帐里去入睡,都是为杨玉环的美做衬托的,就是因为这样,才导致了君王不早朝的原因,这也就给后来唐王朝衰落埋下了一个伏笔。杨玉环的无闲暇就是为了讨皇上的欢心,这个究竟讨到了什么欢心?就是从后面的“春从春游夜专夜”,专夜,也就是说陪皇上一晚上,但是一般在宫中有这种待遇的,也就只有皇后了,这说明杨玉环比皇后还要受宠。
后宫三千唯宠杨玉环一个,这也就是后面所谓的姊妹皆烈土,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也就有了《杨太真外传》中的“一门一贵妃,二公主,三郡主,三夫人”。由这个引发的就是打破当时常规一种做法“不重生男重生女”,这违背了常规,毕竟那时候是农耕时代,男子的力气什么的都比女孩子要好,这就是那时候的杨玉环受宠后的一个社会风气,所以才有了那时候的一个谣传也是从《杨太真外传》里来的:“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还有一个就是:“男不封侯女作妃,君看女却是门楣。”再又说道皇帝天天看唱歌的,跳舞的,而且还说这些都看不足,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前面的就是皇帝好色,爱妃倾国,后面就是皇帝因为宠爱杨玉环,就不上早朝啊什么的,还看唱歌的啊,跳舞的啊什么的,还看不足,然后渔阳鼙鼓动地来打破当时平和的生活,也就是爆发的安史之乱。
这些都是写安史之乱之前的,写的就是如何遇到杨玉环,然后就是她的倾国倾城的美貌,再就是重点写了她是如何被宠的。我觉得受宠可以达到让当时的百姓重女轻男,这是何等的影响,然后就因为她一个人受宠,自己家的人都做了官,好像唐明皇给杨玉环的那些七大姑八大姨的那些买胭脂的银两就有十万,可想而知对杨玉环是怎么样的一种宠爱,可以说是红颜祸水,这个就是安史之乱爆发前的一些,后面就是写安史之乱的爆发,还有就是长恨歌为什么是长恨歌,现在的恨从何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