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为小倩、海公子里那样的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多生感慨,那只不过是蒲生很多爱情故事里面如出一辙的套路---一个失意举人被一个貌美翩然的妖女勾的失魂落魄以至同床共枕的香艳故事。
这类才子佳子式故事在古往今来其实也并不少见。却在读到叶生的时候,恍然若梦到了怅然失措。就像庄周梦蝶南柯一梦的故事一般汪洋肆意,想象奇幻,人生无常...结局却有一种比庄周、南柯的故事更加深沉的寂寥在刺骨。也在叶生曲折隐晦的脉络里,寻得了一个荒凉、饶有意味的结局。 叶生大概是是蒲松龄先生一生的写照吧。这位热忱功名的人......我并不知道为什么能写出聊斋的人却如此一生热衷八股文,疯狂的从十四岁考到了七十岁,才补到了贡生。难道一生写出聊斋这种超然绝世的典籍不是一件值得自己骄傲心满一生的事,却要执着于八股和文章上的功名的成就.我以为,如同他这样的人......应该会独自承受寂寞的......事实上,历史上好多很多同他这样性子的才艺人士,都是独自承受寂寞。和他同时代的大小说家,与之比肩较高下的曹雪芹和吴敬梓,都是弃八股与世人的眼光而不顾。然而他却如同叶生一样疯狂的执着于当世对他文才的认可,执着八股文和功名的成就。 叶生便是他的化身,这样让我感到不可理解的人,结局却令我感到寂寥怅然,这一位一生痴疯于八股的人,有像县令这样,知己丁县令无论他贫穷、不管他不济总是鼓舞他,认为他不同凡俗,甚至给予钱粮周济他的生死知己。也能教导出县令的儿子成为贡生去报答知遇之恩,证明自己的能力。再好多年之后,终于金榜题名。他兴高采烈,甚至可以想象出是喜极而泣的衣锦还乡。才知道,从自己第一次名落孙山以后的所有事迹,都是一场黄粱空梦。他早在那一次名落孙山以后遍已经病死了,现在还乡的只是自己执念的怨灵鬼魂。妻子将他的坟墓指在他眼前,历历圆梦往事都成了虚枉,他凄凉的化作了青烟消逝了,金蝉脱壳似的只留下了的身上衣物褪落在地。但是他实际上丝毫没有死心......如同491篇聊斋总有一个相同的结局,不是主人公最后如愿高中,便是他的儿子继承遗志题名。他死后他的儿子变考取了如愿功名。
聊聊数笔,公之爱才惜才,书生科举铩羽,宛如黑白素描。落魄落地穷书生,得此人生腻友,我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賞其才,重其情,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也是大多数书生意气之人士为知己者死。得一二知己,可以使人忘死,使人忘生。叶生之不遇,尚可以魂魄聊加慰藉,然自古失意者多矣,其存亡死生而志不渝者,又有几异史氏为之云哉。
《叶生》是一则比较重要的故事,文末的“异史氏曰”更是文情并茂。像叶生这样本应死去的人,凭一股怨气去幻化人形,教出的徒弟中了进士,他向世人昭示“不是我技不如人,而是命运悲惨”。而以此推及蒲松龄,不也是怀着一股牢骚孤愤撰文,抒发自己文章憎命的愤懑吗?不过《叶生》文外之意,大抵比蒲松龄所想表达的更为深沉。一生潦倒的叶生,叹一声“我今贵矣”,这不是跟范进中举发了疯一样异曲同工吗?使人疯,致人死,死而不悟,这就显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聊斋志异》的恻隐,在于连蒲松龄也入此縠中,至死不悟。《叶生》很寄托着蒲松龄的影子,久试不第的郁闷是共通的,蒲松龄借管笔既抒发对官场的失望,又有对良朋知己的渴望。感叹士为知己者死,士也可为知己者忘其死。又有说叶生身上有蒲松龄自己的影子,如若此,又觉此文孤寂。蒲留仙少年成名后又屡试不第,一生为功名科举所累。怀才不遇者最渴望的恐怕就是一位识才惜才的知己伯乐,若得,当生死相随以报之。
《叶生》是聊斋里讲述魂从知己的一篇故事,感人至深。蒲松龄也借机抒发了对怀才不遇,造化弄人的愤懑,“侧身以望,四海无家。人生世上,只须合眼放步,以听造物之低昂而已”,读来字字是无奈与悲痛。“遇合难期,遭逢不偶。行踪落落,对影长愁;傲骨嶙嶙,搔头自爱。叹面目之酸涩,来鬼物之揶揄。频居康了之中,则须发之条条可丑;一落孙山之外,则文章之处处皆疵。......人生世上,只须合眼放步,以听造物之低昂而已。”
每读聊斋叶生篇此异史氏曰不免叹息。这也是蒲老先生一生写照。人生在世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