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其实一辈子只需要满足足够的热量就够了。所谓的衣食住行,都是为了给身体,生活提供活下去的热量...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观点,无力反驳,够精辟。
梭罗在-瓦尔登湖-里面用他极简的两年多湖畔生活告诉别人,人活着的另外一种解释。这似乎像极了陶渊明采菊东南下,悠然现南山的那种田园生活的迹象,为着追求内心的宁静,无欲无求的把自己融入自然,去做自己内心深处最想做的事情。当然就现在的我们看来, 能做出这样选择的人, 他背后也是有太多的阅历,知识,文化,社会背景,人脉等多方面的支撑的,书本身也不是为了渲染或者鼓吹这样的生活,只是在记录或者说探讨另一种生活体验。
我今天也在反复问自己,什么是我内心深处最想做的事?怎样才能让自己身处闹市,却能寻到内心真正的宁静?好像很难找不到答案。
如果说兴趣爱好是一种我们这一代农村出来的人特别欠缺,又特别想拥有的东西的话。那这几年我也有自己爱好的东西,只是不擅长。有朋友劝我,既然喜欢,为什么不投入多一点把爱好做成事业。我惶恐,曾经听一位老师授课,讲到“以利为义”,事情必不长久的说法,我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爱好的东西如果和利益扯上关系,就可能会变了味道,如此我宁愿把它一直当做自己内心的一小片净土,闲暇时候拾起即可。年前和高中的同学聊到做书店的事,她很无奈的告诉我,就目前的条件,如果不赚钱,仅仅靠情怀支撑,很难维持。虽然情境不同, 但也都算得上宁缺毋滥吧。
那就宁缺毋滥吧,暂且放过自己,想不到就不想了,生活本就是没有答案的继续,不在于拥有,而在于内心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