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开始冥想?
开始冥想是出于比较功利的目的--提高自控能力。这个提升自控力的方法来自于《自控力》这本书,书中提到了多个提升自控力的方法或者说实验,练习集中注意力到呼吸上是书中提出的第一个练习方法,其实也就是“冥想”。出于尝试的目的,我进行了两周的实验。
冥想需要做什么?
冥想说起来并不复杂,只需要找一个安静的环境坐下来,闭上眼睛,将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持续10到20分钟。但对我来说,实际做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最困难的一点在于完全将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一旦坐定,大脑中总是有无数的念头飘过,一刻也不停歇,能清晰地感受到一个清醒的大脑时刻都在进行着密集的电化学反应,想完全控制这些反应的方向是十分费神费力的。只是坚持几十秒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呼吸上都并不容易,因为呼吸本身没有太多可以感受的东西用来填满注意力,比起让大脑快速思考,让大脑留白是更难做到的事情,我只能把吸气、呼气拆分为更多的阶段,才能尽可能把注意力都用在关注呼吸上,吸、吸、吸、呼、呼、呼。每次冥想结束的时候,感受到的可能并不是轻松愉快, 而是觉得还有做得更好的空间。
过去的两周里,我尽可能将冥想作为每天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当然,最初的计划比这要严格一些,希望每天早上都能进行冥想,而实际上计划很容易被一些意外打乱,比如临时运维等等,所以过去的两周里我大约进行了10次的冥想。其实每次有些意外打断了自己的冥想计划时,我也想过在其他时候补上今天的冥想,但,这又何必呢?不必将它作为一个必需要完成的任务,不必为了强迫症般的完美而强制自己完成它,应当将有限的意志力用在一些更值得的事情上。
“冥想”带来了什么?
很难有一些定量的指标确定冥想有没有带来什么好处,或者说一些变化是否是冥想本身带来的。
在过去的两周里,我做到了每天1小时的阅读,并读完了一本书,说来惭愧,这差不多相当于我过去两年的阅读量;也坚持了每天学习单词,差不多每天也花费了一个小时的时间;每天的平均起床时间比之前早了半个小时,这周五到公司的时间是我过去一年中最早的;也终于开始记录和总结自己的工作成果,这是工作以来就想做却一直没做的事情;这两周花费在碎片化的新闻app、手机游戏上的时间几乎等于0,曾经它们占据了我使用手机的大部分时间。这两周以来,确实发生了很多变化,很难说他们是冥想带来的,毕竟冥想不是什么灵丹妙药,甚至卸载了手机新闻app这件事情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但是也很难说冥想没有在其中发挥作用。
如果说有什么切实的感受的话,冥想至少让人觉得冷静,让人觉得对自己更有掌控感。一个直观的感受是,早上躺在床上想着要早点出门上班,克服身体的惰性是很难的,常常会躺着刷新闻直到迟到的最后一刻;但是如果只是要求自己坐起来进行一段冥想,就没那么可怕,而冥想结束之后,似乎出门上班也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了。冥想似乎有这么一种不算神奇的力量,就是可以把自己从碎片化的即时满足中抽脱出来,让冷静的理智重新掌控局面,让自己回到期望的轨道上,做一些自己原本就想做的事情。在这个被碎片化的信息和娱乐充斥的时代,大量的公司在争先恐后地研究如何占据我们的注意力,吸引我们在他们的产品上消耗自己的闲暇时间,冥想似乎可以帮助我们在这个战场上夺回一些原本就该属于我们自己的注意力,单凭这一点,冥想这件事情就值得去做。
关于“冥想”还在犹豫什么?
冥想似乎是一个不受大多数人接受的事情,让一个人普通人尝试冥想,和让一个从未去过健身房的人开始健身一样困难,至少锻炼身体还在大众的接受范围之内,而冥想却偏离大众的认知更多。一提起冥想首先联想到的是瑜伽、宗教、佛性、打坐、无欲无求的高僧、无所事事的有钱人,甚至是装逼、怪胎、神经病、浪费时间。如果你开始尝试冥想,你可能不太会和平时一群嘻嘻哈哈的同事分享说我最近每天都在坚持冥想,以免他们觉得你精神上有什么问题。所以在我所生活的环境里,“冥想”还只能作为一个相对私人的事情来做,但不管怎么样,在这之前还是要或多或少克服一些心理上的偏见,至少要告诉自己,平静地坐下来感受呼吸、了解自我,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我可能不会考虑向身边的人推荐尝试冥想,毕竟我也还没有体会到冥想会带来什么切实的好处,但是作为一个探索自我的尝试和争取注意力的手段,我还是会将冥想进行下去,说不定还有更多的体会可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