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话说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也是今天在神经群里聊天的时候,偶尔谈到的一个话题。
那就是为什么在国内,要饭的往往可以形成一种群体的潮流。听说过去在有的南方村落,全村人都会倾巢而出地去到北方的城市讨饭吃。当然肯定是在农闲没有活计的时候,等到了种地等农忙时节,他们就又会回到家里去忙活农活儿了。传言说有很多的人就靠农闲的时候去北方要饭吃,竟然还盖上了自己的大房子。我这并不完全是道听途说哈,好像是在过去报纸新闻上也看到过这种奇谈怪论的报道。
甚至在过去的参考消息上,还报导过国外有的乞讨者,实际上是隐形大富翁的传说。不过,参考消息这份报纸可能已经消失了吧,当年最早的时候,可是县团级以上才能看到的权威性报纸,上了点岁数的人都会有印象。
自己还清楚的记住了这位乞丐亿万富翁的一句名言:
“乞讨是一门艺术!”
我的天,能不能不要这样太酷?
嘿嘿嘿嘿嘿
所以在年轻的时候,当自己看见要饭的人,在自己那座城市最著名的饭店门口喝酒吃肉的时候,也就不再感觉奇怪了。对于那时候的事情,我也有着很扎实的记忆,当时要饭的人是挨家挨户地敲门,但是只收钱和米,绝对不会要你给她的一两个干馒头或者是熟食。现在想起来乞丐确实有自己的行规或者是经验,因为敲门的人都是女人和孩子,如果是一个男性肯定是老人或残疾。正常的男人都不会敲人家的门滴,这里面当然就隐藏着一定的乞讨艺术。首先要获得人们的同情。虽然大家伙纷纷传说这些要饭的人要比咱们施舍的人更有钱,但是仍然没有人有这个勇气在家门口要饭吃。那也就只好有钱就帮上她两个钱儿,或者送上一碗米。(米可以换钱)
没钱没米的,就只有送上一个笑脸了!
讨饭几乎成了让人羡慕的职业。
年轻的时候我自己挣的也不多,所以时常会错觉的理解到,这些要饭的人都可怜的看着自己。这可都是真事儿!在我刚满二十岁的时候,我已经是一个有四年工龄的老工人了。有一次在饭店吃一碗饺子,也算是自己犒劳自己,对自己来说是一件不经常开荤的事情。当时看见门口讨饭的老头儿很可怜,没舍得全部吃完就剩了两个要送给他,没想到他鄙夷地看了我一眼。并且马上去买了四两饺子二两白酒,就坐在他在饭店门口乞讨的地方吃了起来。好像是为了强调自己乞丐的身份吧,即使是自己掏钱买来的酒菜,也一定要在乞讨的位置上来消费。
(这算不算是职业操守呢?)
并且还很得意地跟我说:我每天都得喝上二两!
当场让我自惭形秽。
“有钱帮个钱场,没钱也别挡道。”
这好像就是他们“丐帮”当时的口头禅吧。(哈哈)
撒!
这也是让我非常长知识的一件事诶。
(社会才是大学堂)
(2)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去吉林市做过一次外调工作,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太理解所谓外调的含义,一定会以为是关于调动工作的事儿吧?
非也!
应该是在改革开放以前吧,各个单位的外调工作,其实是厂里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无论单位领导想弄清楚什么事情,譬如结婚、入党、招工、提干等诸多事宜,或者是想搞清楚什么人的什么来头,都要进行多次的外调工作。也就是到某某单位去获取某种情报的意思,去的时候要带上单位盖上大红公章的介绍信,回来的时候也要带回来对方单位盖上公章的某种说明和回文......这就算一次外调工作的圆满完成了。
说心里话,这并不是任何一个普通工人都可以完成的工作。经常都是单位中有头有脸的年轻人儿去做,因为但凡上点儿年纪的干部,也都不愿意到外边去破费哈,出差毕竟是一件非常费银子的事情。不过这嗄达的描写好像有点凡尔赛了哈......!(嘻嘻嘻)
这也是老顽童在胡说八道的时候,经常使用的一种老式套路了。熟悉的朋友早就见怪不怪了吧?
哈哈哈哈哈哈哈
扯得好像又有点远了哈,咱们拐回来继续说。
那时候出差到招待所或者饭店吃饭都需要粮票,粮票并且分成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两种。不出差的人如果没有单位的介绍信,还开不出全国粮票来。全国粮票硬是一种稀罕物诶。因为粮票是可以换钱的,全国粮票比地方粮票还要分外的贵重一些哈。
当然买粮票和卖粮票也是半公开的事情,城里很多没有户口的人,都要靠买粮票来过日子。
那时候的一般饭店也没有什么太多的美味佳肴,早餐大多数都是过水面。记得好像是两毛钱一碗,煮熟的面条就在温水桶里泡着。捞上一碗再给你倒上一勺不带肉的卤子,就算完活儿了。想想那时候饭店的大厨师可是真好当哦,根本就没有煎炒烹炸的什么事儿。
当然想练练的手机会都少哦!
记得一起同行的是两个人,另一位年纪比我大一些,已经是有家室的人了。吃饭的时候就看见店里有一位五六岁的小女孩儿,不仅是人长得干净漂亮,一身花衣服也是洗得干干净净的,她手里拎着一个大号的搪瓷缸子,围着店里的一张张桌子转悠来转悠去,也许是怕惹得店里别的什么人不高兴吧,这个小姑娘并不开口说话,只是默默的看着你手里的碗。画外之音很明显:
“请可怜可怜我吧。”
当小姑凉走到我们的桌前,同事就很反感,一脸的厌恶表情。因为每个人的面前也都只是一碗面条,自己能不能吃饱还两说着,有家室的男人好像就显得就比较抠门了,这也许是生活所迫吧?现在我琢磨着也就是一个妻管严。女孩纸特别的会察言观色,她绕过了我的同事走到了我的面前。我不但把自己的半碗面条全都倒入了她的缸子里,还把自己刚买到的吉林市特产,干核李子抓了一把送给她,小姑凉欢天喜地的走了。
我也起身直接就尾随而去,当然绝对不是想干什么坏事儿啦。(微笑)
我就是太好奇了!(大笑)
这是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养成的一个坏毛病,无论什么事情总想知道个究竟?在离饭店不远的地方的有一棵大树,我看见小姑娘一家四口人,围着一个崭新的铝锅在树下吃饭,当然是冒着热气的面条了。小姑娘看见我俩走过来,并未惊慌失措反倒笑了。她用非常可爱好听的声音说:
“那个叔叔不好,这个叔叔好,他还给了我李子吃。”
孩子的爸爸妈妈友好的接待了我们。现在想起来,他们当时没有一点乞丐的样子,也就像现在流行的野外烧烤一样,感觉生活的很惬意。我在树下和这一家人谈了一个多小时的闲话,基本清楚了他们的来龙去脉。这是一家去北京上访的职工,在单位受了一定的冤枉好像被开除了公职。在北京上访期间,全家人一起在北京逛了半年多,一直生活的都很不错,就靠小女儿一个人要饭吃。他说当时都不想回来了,但是因为终于拿到了北京上访办公室的回文,不得不回到地方政府来寻找公平,没想到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比较低。
全家人又被困在了市里。好在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流浪的生活。据这家男主人说,仅仅靠自己的一个女儿乞讨,他们每天生活的就很好,唯一的不足就是晚上要睡在野外。听口气他很满足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所以经过了这次意外的闲谈,让我对乞丐的群落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这是一个非常有生活活力的人群,只是生活的方式方法,让人感觉有些另类而已。用当时要饭吃的这个家长的话来说;
“我们全家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
所以说习惯这东西,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就很难让人琢磨了。
当时就感觉他们活得很滋润,当然也让人感觉很另类。这似乎是自己融不进去的生活。
但是仍然很羡慕他们的勇敢。
(3)
记得后来情况发展的就比较恶劣了。
有很多人开始到处组织所谓的乞丐帮会了,他们会把好好的儿童都打成各种残废人,然后利用这些残疾儿童来苦情乞讨。或者是教给一些儿童简单的戏法,凭藉一些简单的手艺和苦肉计来骗取一般人的钱财。毕竟中国人中间善良的人还是很多的,让这些骗子们屡试不爽。其中犯罪的味道越来越浓重了,终于有一天我们邻居的小孩,竟然也被他们偷走了。所幸经过警察们的努力半个月就找了回来,还没来得及被弄成残废,听孩子说曾经被迫偷过两次钱包。
丐帮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随着电脑电话等电信行业的发展,乞讨行业仿佛也与时俱进了,又进行了新的变革。在网络上又出现了许多各式各样的残疾传奇青年,致使许多自发的慈善活动也变了味儿。我在简书也碰到过这样的残疾青年,那时候我在简书还具有打赏功能,所以就打了几个钱儿。但是马上就有人在留言里提醒我;
这是个骗子!
并且留言说:为什么像你这样的聪明人还会上当?
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自己也并未分辨,因为毕竟对方也是好意,所以就不了了之了,其实我自己心里想的是,既然这个人已经拉下脸面乞讨了,觉得自己有能力就帮他一点儿也未尝不可。在我的眼里乞讨也是一种职业,如果他走到我的面前,我肯定也会给他更多。看到人家那么入戏,就当是看场表演也要买张门票吧。在这种时候就不要太认真了,既然人家能够张开了这张肯乞讨的嘴,就是打算吃定你们了。如果就是这样简单粗暴的驳了人家的面子,你让人家怎么活?
哈哈哈哈哈哈哈
这还真是我个人的真实想法。
得饶人处且饶人,做事情千万不要干涉任何人的财路,就像如今在简书写东西一样,自己不想挣什么乱七八糟的钱没有毛病,可是千万不要影响别人去挣钱哈。
哈哈哈哈哈哈
这个道理我还是懂滴!所以有些事情即使是自己的心里很明白,也不太方便往外说太多啊。
这就是难得糊涂吧?
呵呵呵呵呵呵
看破、不说破,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