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你的微信订阅号,你关注了多少个?常打开的又有多少个?有没有一些生活类的账号,类似于教你穿衣搭配、怎么把生活过的精致的这种?这类公众号你的打开频率又是多少呢?
提到了“精致”,百度百科给出的几个解释是:精细周密;精美,做工巧妙;美好;犹情致,情趣。我们也会在网上看到类似于“女孩要怎样才能算得上精致?”“一个人怎么过的精致?”讲真,谁人不想过的精致一些呢?那么,我们理解中的精致究竟是什么?是展现在大众面前美好的衣裳和妆容?是时不时去餐厅吃些摆盘十分讲究的食物,然后PO到网上?是看了许多书然后饱读诗书气自华?
我们过上的带点“精致”的生活,是我们自发的,还是别人告诉我的?在快节奏的当下,我们难得能有闲暇的时间来发呆、思考,而关注生活更是一个有点难的事情。我们越来越多的时间投入到网络中,投入到千里之外的异空间和时间,上下班的地铁上,我们刷着微博和公众号,浸入那样一个虚拟的世界。
《生活中的那些微小的美和好,有时能拯救我们于灰暗》,打开一看,是取暖器的广告;《冬日里的这些小精致,让你不经意间美美美》,打开一看,有一个商家广告。虽然标题前面加了“推广”二字,告诉了人们那是广告,可我们依旧甘之如饴,篇篇10万+的阅读量。
这让我想到最近看的一本书《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中的句子:
我们慢慢变成了“受人支配的人”,我们根据某些指南和规则来设计自己的生命轨迹,最终过上了相当一致的生活。
植入广告、软广告就像化骨绵掌,在无形中默默为人们传输着一种价值观,告诉你什么样的生活你应该期望、应该当做目标,有时候我们还来不及深深思考那是否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然后就被牵着鼻子走了。商家、营销者总是能精准把握人性,这类“小把戏”玩的特别溜,笑看成功的作品:不停买买买的我们。
这样,结果就是——我们通过从众创造的自己的生活。你我都一样,就连最原生的面孔也不例外。
那么假若能撤掉这一切指南,我们会不会陷入茫然无措的状态?不知道生活到底应该怎么活?我们还能构建独特的自己吗?那究竟什么状态下的自己才是最本质的自己?要怎么才能寻找到?
我也不知道,我也盲从着,我也过着某种“标准化”的生活,憧憬着别人告诉我的生活。有人说多读书,有人说慎独。我想,是真正用心的去生活吧。不是最潮最in的服饰,不是名牌包包,不是昂贵的家具,不是那些旁人设定好的条条框框。
而是一双能看到美好的眼睛,一双不怎么懒惰的手,一颗积极的心。
精致就得温文尔雅小资淑女吗?精致就非得养花花草草吗?
我喜欢电焊修车不行吗?
我觉得吧,过出自己的生活就是精致;
在不断的试错中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的、让自己最舒适的状态就是精致;
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好就是精致;
让自己更强大,面对变幻能从容不迫就是精致。
那些罗列出来的小特质,比如去做瑜伽吧;养一株植物吧;卖一瓶香水吧;带一副墨镜吧,只能说是为精致的生活添彩的闪光点,不是决定条件。
物质上的增添永远抵不上内心的丰富。
忘掉那些标准答案吧,用最好的行动力追求最喜欢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