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敏感期的概念源自“刻印现象”
首先由英国自然主义者斯波尔丁(1873)在刚孵出的鸡雏身上发现了“印刻现象”,并且还观察到这种反应不管所追逐的能活动的生物是否自己的同类。
后来,澳大利亚动物学家劳伦兹(1937)把动物的这种行为称作印刻,并曾用鸭子做实验,验证了这一事实。劳伦兹发现在刚孵化出的小鸭面前,象鸭子那样摆动自己的双臂,摇摇摆摆地走路,小鸭子象爱母鸭那样地爱他,在幼小时跟在他身后走,到了性成熟期,则向人类而不是自己的同类求爱。
印刻现象和一般的反应不同,它只在一定的时期内发生,小鸡“母亲印刻”的发生是在出生后的10-16小时,小狗则是在出生后的3-7周。
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作关键期或刻印期。
在关键期内形成的印刻行为作为动物的习性保存下来,并且是不可逆的,一旦形成就不能修正和还原。倘若幼小动物的认母印刻过程遭到阻碍和中断,幼小动物与母亲就不会相互认识了。
印度狼孩卡马拉(女):1920年被人从狼窝中发现是8岁,由于多年和狼生活在一起,无论脾气和秉性,还是生活习惯都和狼一样了。人们努力通过教育和训练使她恢复“人性”,但收效甚微:2年多学会站立,6年多学会走几步路,4年内才学会6个单词,直到1929年临死时(17岁),智力、能力才达到两三岁孩子的水平。其原因是错过了受教育的关键期。
1972年,人们在东南亚的大森林中找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迷失的日本士兵横井庄一,他远离人类,像野人一样生活了28年,人的一切习惯包括日本话都忘记了。
✿ 82天的时间训练,恢复了人的习惯,适应了人的生活,一年后还结了婚。
✿ 虽然他比狼孩多20年的野人生活,但对他的教育和训练比狼孩却容易多了,其原因是没有错过教育的“关键期”。
蒙台梭利通过对幼儿自然行为的细致、耐心、系统地观察后指出:儿童在每一个特定的时期都有一种特殊的感受能力,这种感受能力促使他对环境中的某些事物很敏感,对有关事物的注意力很集中,很耐心,而对其他事物则置若罔闻。
蒙台梭利教育法最为精彩、最为科学和适合儿童发展的部分,就是成人对待儿童的态度和其独树一帜的教育观念。
蒙台梭利教育的理念——
➢以儿童为中心
➢提供充分的教具
➢不“教”的教育
➢教师居于协助启导的地位
➢把握敏感期的学习
蒙台梭利教育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
成人通过观察,了解到儿童发展需要,从而为幼儿准备一个适宜发展的环境,协助儿童自然的成长,并引导儿童学习新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不仅发展了认知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习得了主动学习的方法,培养了独立、进取、坚持、自信、有条理的良好习惯。
“学习动机来自儿童的内部,为了满足内在成长不同层次的需要,逐渐产生内在学习动机。”
0~6岁的儿童,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出现对不同事物的偏好,也就是所谓的“儿童敏感期”。蒙台梭利教育强调掌握儿童的“敏感期”,而给予孩子恰当的引导。
根据蒙台梭利对婴幼儿的观察与研究,可以归纳出以下八种幼儿发展敏感期:
1、语言敏感期(0-8岁)
2、秩序敏感期(1-4岁)
3、感官敏感期(0-5岁)
4、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5、动作敏感期(0-6岁)
6、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7、书写敏感期(3.5-4.5岁)
8、阅读敏感期(4.5-5.5岁)
1.秩序的敏感期
从出生的第一年就出现一直持续到四岁。这是幼儿的一种内部的感觉,以区别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物体的本身。
2.细节的敏感期
幼儿在2-3 岁时会表现出对细节的敏感,他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最小的细节上。这表明幼儿的精神生活的存在,以及幼儿和成人具有两种不同的智力视野。
3.协调性敏感期
这是在幼儿发展中最易观察到的一个敏感期。幼儿通过个人的努力学会走路,并逐渐取得平衡和获得稳健的步伐。应该在2 到3 岁时出现。
4.触觉敏感期
幼儿会朝着外界的物体伸出小手。这个动作的最初推力代表幼儿自我进入外部世界之中。这正是通过手的活动,幼儿才能发展自我,发展自己的心灵。
5.语言的敏感期
2 个月左右幼儿就开始吸收语言,他所获得的语言是他从周围环境中听到的。当他说第一句话时,并不需要为他准备任何特殊的东西。在蒙台梭利看来,语言能力的获得和运用,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外部表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