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号:读书与谋略
【材料】《资治通鉴 周纪三》 周赧王 姬延 八年(甲寅、公元前 307年)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至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 “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己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使者以报。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微社稷之神灵,则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译文】
赵武灵王向北进攻中山国,大军经房子城,抵达代地,再向北直至大漠中的无穷,向西攻到黄河,登上黄华山顶,与大臣肥义商议让百姓穿短衣胡服,学骑马与射箭。他说:“愚蠢的人会嘲笑我,但聪明的人是可以理解的。即使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这样做,一定能把北方胡人的领地和中山国都夺过来!”于是带头改穿胡服。
国中的士人有不少反对,公子成假称有病,不来上朝。赵王派人前去说服他:“家事听从父母,国政服从国君,现在我向人民宣传改变服装,而叔父您不穿,我担心天下人会议论我徇私情。治理国家有一定章法,总以有利人民为根本;办理政事有一定常规,执行命令是最重要的。宣传道德要先针对卑贱的下层,而推行法令必须从贵族近臣做起。所以我希望能借助叔父您的榜样来完成改穿胡服的功业。”公子成拜谢道:“我听说,中国是在圣贤之人教化下,用礼乐仪制,使远方国家前来游观,让四方夷族学习效法的地方。现在君王您舍此不顾,去仿效远方外国的服装,是擅改古代习惯、违背人心的举动,我希望您慎重考虑。”使者回报赵王。赵王便亲自登门解释说:“我国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有燕国、东胡;西面是楼烦,与秦、韩两国接壤,如果没有骑马射箭的训练,怎么能守得住呢?先前中山国倚仗齐国的强兵,侵犯我们领土,掠夺人民,又引水围灌城,如果不是老天保佑,城几乎就失守了。此事先王深以为耻。所以我决心改变服装,学习骑射,想以此抵御四面的灾难,一报中山 国之仇。而叔父您一味依循中国旧俗,厌恶改变服装,已经忘记了城的奇耻大辱,我对您深感失望啊!”公子成翻然醒悟,欣然从命,赵王亲自赐给他胡服,第二天他便穿戴入朝。于是,赵王正式下达改穿胡服的法令,提倡学习骑马射箭。
【解析】
- 胡服骑射的起因
胡服骑射的起源来源于赵国先祖赵简子的一个梦(见文章),这个梦说他的后代会穿胡人的衣服,攻打中山之国,而这个后代子孙就是赵武灵王。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的起因来源于赵国和中山国的宿怨,因为在之前赵国一直想要吞并中山国,但是由于每次打仗都打不过别人,没有办法为了雪耻必须开展胡服骑射。其实赵国的胡服骑射并不是现在才有,而是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只不过是没有在国内形成较好的政策支持和系统训练。那时候在边境上的士兵为了方便作战,胡服骑射只是一种战时需要,因为骑兵的机动性和冲击性都很强,对于古代以步兵为主的阵列式作战方式,骑兵的优势很明显,赵武灵王早早就看出了这一点,所以在准备全国动员胡服骑射改革之前首先在赵国北部边境就搞过试点,主要就采取胡人机动性强和丢弃纪律性差等两个方面训练赵国骑兵,然后用这些训练过的骑兵进行实战,取得胜利来获得国内人民的大臣们的支持。
2.胡服骑射的本质
赵武灵王进行改革的一个方面是增强赵国军事实力,能够在战国乱世中让赵国雄踞一方;但是更重要的方面是解决中原政治集团和北部戎狄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然后更加牢固地抓住赵国政治、军队控制权,形成以赵武灵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统治。
赵国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造就了赵国与北部少数民族之间的往来密切性,实则赵国并不是一个完全的中原农耕文明的国家,而是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戎狄各族的混合体,而且游牧文明还要重于农耕文明。这样一来,由于种族歧视历来就存在,赵国国内容易形成两大势力,并且到赵武灵王的时候,这种局面早就已经形成了。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赵国都由这两大政治集团把持,两个阵营的代表人物分别是戎狄派为肥义、楼缓、仇液,中原派为公子赵成、赵文、赵造、赵俊。公子赵成是赵肃侯的弟弟,也就是赵武灵王的王叔。
这两个政治集团在赵武灵王之前能够左右国君的继承权,所以对于国君中央集团来说并不是很容易,国家的政策也容易受到干扰。而且赵国在政治、文化上分裂的局面已经形成了南北容易分割的局势,也就是说这时候的赵国其实很容易分裂成中原派和戎狄派的南北两个国家,而且目前赵国对北部的控制力量不够,因为邯郸和北部的代郡中间夹着一个中山国,邯郸要与代郡交往就得绕很大的圈子,需要经过太行山西侧的上党郡和太原郡才能进入本来处于邯郸北面的代郡,很不方便。所以赵武灵王一直想要灭掉中山国就是要打通赵国南北,然后经过更加方便的中山国境内控制北部的代郡,进而继续向北部扩张,然后可以利用地理上的优势制约秦国。赵武灵王如果不加快改革的步伐,进行政治、文化、军事上的整合,那么赵国面临十分危险困境。
3.胡服骑射的改革进程
邯郸与代郡的联系远不如与它们临近的中原和戎狄之间的交流紧密。两个重镇本来在民族和文化上就存在很大的差异,交通的不便利更加大了这种差别。邯郸对代郡的控制本来就一直很不力,而代郡出于同戎狄国家军事斗争的需要又有便宜行事的巨大自治权力,邯郸与代郡实际上是赵国执行南北不同攻略的两个国都。赵国有很多贵族就是在控制了代郡后,有了向赵国中央政府挑战的实力。赵国国君喜欢用没有复杂背景、出身于戎狄的大臣,他们能力出众而易于控制,远较能力平平却野心不小的宗室成员为强。
所以赵武灵王即位后,主要采取了如下几步:
第一、重用出身于楼烦的楼缓的仇液,再加上父亲的托孤重臣肥义使,赵国的戎狄外族之臣成了赵武灵王最重要的一批助手,将他们拉入自己的阵营形成自己的政治力量,然后好打击赵国的贵族阵营,也就是中原派,这种就是拉一帮人然后打一帮人的经典手段。
第二、通过之前的试点,赵武灵王用他有限的骑兵在对中山的战争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在声势上为胡服骑射的好处做了现实、有力的宣传,这在舆论上已经封住了国内反对者的嘴巴。
第三、在先声夺人后,赵武灵王开始找两边的代表人物征求意见。所以就出现了文章材料开头的画面,赵武灵王与大臣肥义商量进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有戎狄背景的肥义、楼缓、仇液等人当然同意,而且从赵国的国情、地形、人文等现实情况出发,有力地论述了施行胡服骑射对国家结束分裂、增强国家的竞争力、促成国家深刻统一的好处。以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和赵文、赵造、赵俊等人为代表的赵国宗室贵族不愿丢掉手中的权力,以胡服骑射必将引起全国范围内的各项国家政策随之改变、变动太大容易造成国内局势的不稳定为由,阻止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这样一来,赵武灵王就摸清楚了各方面的情况,掌握了赵国两大政治集团的想法,才能对症下药。
第四、赵武灵王带头穿胡服,不穿的就是反对者,然后打击反对者的带头大哥,杀鸡敬候。公子赵成等人知道赵武灵王想要做什么,但是也没有办法,这时候赵武灵王已经和戎狄派结合在一起,军权掌握在赵武灵王手里,如果贸然反对,势必会受到赵武灵王的严厉打击。而且在整个政治上,赵国贵族的损失也不是很大。
第五、正式颁布胡服骑射的法令,全国实行胡服骑射,以能任官,明确了游牧文化的主导地位,结果大批出身低贱和有戎狄背景的人得到重用。赵武灵王削弱了中原派的力量,大批的赵国宗室贵族遭到了裁撤,从而赵武灵王更加中央集团。
第六、进行军事训练,控制军事指挥权。赵武灵王把自己训练的精锐骑兵作为军官教导团,开始培训骑兵军官。原来的步兵和步兵将领要想转为骑兵,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试。同时,赵武灵王还招募大量的胡人,充实到骑兵队伍中。由于赵武灵王控制了骑兵的军官,这支新组建的骑兵军不同于以往的骑兵雇佣军,被赵武灵王牢牢地控制着指挥权。
第七、建立军功体制。大力推广军功贵族制度的赵武灵王借助这次普查与统计,将宗室贵族和地主隐瞒的人口都查了出来,扩大了国家掌握的税源和劳动力资源,赵国原有的宗室贵族荫亲体系遭到沉重打击,赵武灵王推广的军功制度成为赵国军民求富贵的主要途径。
4.胡服骑射的改革成果
赵国通过赵武灵王对人力、物力的重新整合,向军政府更迈近了一步,赵国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赵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再次进攻中山。赵军捷报频传,一直攻到了中山国都城灵寿。彻底控制了太行山的重要孔道井陉,为后面继续开疆拓土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