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同行 译路精彩
趁着记忆还比较鲜活,想借此文章记述我在LSCAT备赛、参赛、观赛过程的所思所感以及个人对翻译学习的一些想法。
去年,我就参加过LSCAT。当时对口译几乎没有什么概念,以为只是听几个句子说几句中文,只要听力内容不难就可以完胜。事实证明,口译比赛往往是给有经验的人准备的,但是对于想锻炼口译能力的初学者,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虽然无缘比赛,但在口译老师的提醒下,我便早早地树立起口译训练的意识,尝试了中高口,在备考过程中逐步地培养速记、记笔记和表达能力。尽管谈不上日复一日,锲而不舍,但相比于第一次接触口译时无从下笔和无从开口的尴尬局面有了很大的改善。所以,不出所料地,今年,我进入了LSCAT参赛队伍。
我们的口译团队训练是从海选结束那一周到去合工大比赛那一周,近一个月的时间。这一个月的训练感受可谓是五味杂陈。第一,较我大三的口译课堂,我们的训练任务更重,难度更大,压力也大一些。因为我们是直接拿高级口译教程训练,要求高一些,我是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因为我之前做过类似难度的练习。大一大二的学弟学妹或许吃不消,可他们的表现跟我之前比真是后浪推前浪,很有潜力。第二,此次训练让我更近一步了解自己的不足。训练是有别于普通课堂的,所以要跳出狭小的圈子去重新认知自己。训练文章是由两段音频组成的,每段40秒左右,中间会留出10几秒让听者口译。短短一分20秒左右的音频却足以将一个人的英语综合能力展露的一览无余。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听辨,听出它的意思,并且在听的过程中快速处理它的信息,弄清楚说话人的目的。这是第一步,对我来说也是最难的一步。如果听都没有听懂,译就无从谈起了。第二是笔记,以前我记录的方式有问题,只要是词我都写下几个字母,尽管这样我翻译的信息还是不全。后来逐步摸索到,笔记一定是你理解后的内容,是有逻辑的,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笔记脑记是3比7,这又考验我们的记忆能力,记忆容量是可以扩大的,但我认为有效的记忆基础是理清文章逻辑,这样才能存储更长时间。这一板块类似于我们的阅读理解,每次阅读理解文章大意、作者意图是什么,两者分析方式非常相似,前者要求反应速度更快。因此口译真的是考察综合能力,全方位地提升一个人,但同时一块能力的缺失也将导致困难重重。第三,翻译这一块,也就是翻译基础能力。口译要求准确通顺,可以通过视译练习,说正常的能让人明白的话。最后,感触较深的就是老师的陪伴和支持。口译训练过程挫败感多余成就感,毕竟我们刚刚启程不久,鲁萍老师和杜英姝老师在整个备赛过程的耐心解答,满腔热情以及支持鼓励是我们团队坚持的重要力量。
参赛。我们4月21达到宾馆,晚上鲁萍老师说帮我抽到了一个靠后的数字,26号。靠后的数字意味着拖得时间太久或许不利于最佳水平的发挥。不过对于我来说影响不大。来到1406候赛室,手机没收,期间还没有音频播放,没带书的真的只能仰天长望了,我发现我的书包里居然还有MP3,就开始磨耳朵了。马上1号就被叫出去了,候赛室突然沉默了,还没缓过神,2号也被叫出去了,速度之快超出了我的预算。我也就没心思听音频了,看起了书。在此建议日后有小伙伴参赛,尽量自己忙自己的,这次我就遇到两个参赛选手,其中一个说话很是打击人信心,结果出来时成绩倒数。另一个相反一直在说自己水平很糟糕,结果是我们小组第一。所以参赛心态占有很大比重,不要道听途说,还好我没有受影响。
轮到我上场了,虽然之前有过一些参赛经验,但是来到比赛教室门口还是会有一些乱七八糟的想法,比如要不要叫老师好之类的。打开门进去的时候也就无所顾忌了,一排年过50的专家坐在我的面前,所有人盯着你。后面坐着五六个(忘了)志愿者,宣告相关事项,他们表情很严肃。当我说我准备好了的时候望了望专家们,他们对我笑了笑。
音频一响,便开始记。根据以往的情况,在较紧张的环境下(如比赛)我会记很多信息,生怕会遗漏,因为练习无所谓没人关注你,但这次我还是蛮淡定的,记住关键信息,尤其是前面几十秒的部分,里面的重点信息比较常见,越听到后面就感觉这次的内容不难,至少我没有因为一个词阻碍了我的听力,中间部分处理的不是很好,我认为在于语速,相对于我的理解速度是有点快的,导致我核心部分逻辑没理清楚,零散的记了一些词语,因为没有抓住逻辑,反复重复了几个词,而得分点恰恰是这些逻辑。末尾也是没有难处的,唯一牵制我们的是前后信息连贯性,以及末尾笔记的处理上,音频没有停顿,还比我们训练的要长几十秒,但现在想想,倘若我做的笔记一目了然还是可以回忆起来的。
紧接着,秉着3秒钟之内就要翻译的原则,我立马停笔翻译,心里想着还不能打结,或许这些想法让我没有平时那么自然,双手拿着稿子一本正经地在那翻译。翻完后四位专家都朝我发来慈祥的微笑,点头示意,我就出去了。
整个流程下来,我的感触是: 比赛放平心态,专家不是想象的一板一眼,他们很是友好。将比赛当作正常的训练或许结果会更好,做口译如果处在一个紧绷的状态,结果会适得其反,当然这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做到的,需要大量的实践和总结。这次比赛,很明显,我觉得我的状态没有达到最佳,有些问题当时是有能力做到更好的。不可否认问题是存在的,能力是有缺陷的,否则这些都不再是遗憾。
观赛。准确说,下午的选手没有让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用胡健教授的话来说有些人出类拔萃,有些人差强人意,还有人挑战自我,却也少不了放飞自我,将葡萄、榴莲和芝麻翻译成”PuTao LiuLian ZhiMa”的人。我想安徽在口译实践机会上有所欠缺,所以这不仅是我们一个团体的发展目标,更是所有参赛学校有待成长的领域。当然,优秀的选手是有的,很多还非一本 211学校出身。其中一个男生印象很深刻,他在翻译时考虑到句式结构,内容联系,而不是简单完成字与字之间的转换,后来时间有限没有译完,最后依然位于前三名行列。这告诉我们翻译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起跑线并不是问题,同时这也为我们校明年的胜利增添信心。
以上就是此次口译大赛我最大的感受。这次比赛不虚此行,我们怀揣满满的收获。知识上更上一层楼;心态上,相信能平淡面对四位专家的我们日后在大型场合也能笑对台下几百位观众;情感上我们收获了友谊,坚定团队的力量。最重要的就是两位指导老师在整个过程中为我们安排好一切,让我们心无旁骛去比赛,还给我们讲解了很多翻译方面的内容,受益匪浅。
最后,译路虽难,让我们携手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