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晓华
2017-9- 14
首先,我要感谢西交利物浦大学给了我一个做社会公益的机会和平台。
我是2016年秋天开始加入西交利物浦大学校外导师团队的,带了3个学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生,其中一个学生是通过学校互选平台确定的,另外两个是学校选配的。
我过去在公司上班的时候,管过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在伟创力(Flextronics)工作期间,我的部门每年都要接受若干刚毕业的大学生,伟创力叫FGDP(Fresh Graduate Development Program,新毕业生发展项目),公司要求我们这些大部门的头儿,也就是总监级别的人,要亲自关注这些学生的工作、学习及职业规划问题;2012年10月开始,我自己做全面库存管理咨询的独立顾问,工作之余,经常在“知乎”平台上免费回答一些关于供应链管理方面的问题,接到的邀请最多的也是关于职业发展方面的问题。
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加入这个平台的主要原因。
这次接到学校的征稿通知,我考虑再三,决定写下这个题目-读书、工作与职业生涯规划。
我经常被别人问到的问题大概有三类:
一是,我已经是某某专业毕业了,我要不要继续读个研究生、甚至是到国外某某学校留学?
第二类的问题是,听说某某公司很好,我去了是否会有发展前途?
第三类问题则是,听说供应链管理很热门儿,我应该在这方面怎么规划我自己的职业发展?
我的回答基本上都是这样的:
针对第一个问题:如果你家里经济条件允许,多读点书,尤其是趁着年轻,到国外去深造几年,这总是好事,但即使这样,也要搞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你是真正地喜欢研究这个专业,还是仅仅是为了拿个高一个点的学历、镀镀金,便于找工作?
如果是喜欢研究,我鼓励你去读;如果仅仅是为了找工作,这个书不读也罢。
对于第二、第三类的问题,我的回答则是更加直接–“好公司”有的是,但人家要不要你是个关键;供应链管理热门不热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公司先给你这个做供应链管理的机会。
至于说发展前景、职业规划等等,我觉得这些问题你考虑的可能太早了,当前最重要的是,你已经本科、甚至是研究生毕业了,你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吃饭问题。
温饱问题解决了,再去谈理想也不迟,道理很简单,如其饿着肚子去空想,不如脚踏实地先去做些事情,一边做,一边想,可能更现实一些。
还有人看过我的文章,读过我的书,就问我,看起来您的职业生涯似乎是很成功,您当初是怎么规划的?
我说,我说了您可千万别不信–我当初可是一点职业规划都没有的!
只是到了后来,吃饭问题解决了,尤其是2000年(大学毕业7年)进了IBM之后,我才开始在我老板们的引导下,对职业发展慢慢地有了一些想法和做法。
我是93年从当时的哈尔滨科技大学(现在得哈理工)机械工程二系毕业的,学的是很古老的“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很多人说我们是“打铁”的专业,淬火、回火、退火之类的,到了工厂是“挑大钩子(淬火)”的。
我当时还从大二开始学了个第二专业,对外经济技术贸易,当时很时髦的,尽管没有第二学位,但也有个第二专业结业证书。
我当时是信心爆棚的,觉得自己是“复合型人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怎么着也得分配个好单位吧?
我当时一心想去的单位是“中国机械进出口山东分公司”,就是正对着青岛栈桥那个公司,当时绝对的“好单位”,我上个月在青岛出差,到栈桥玩,还抬头望了望这个公司,还在,但我想,如果,假设如果我当时真的到了这个公司,我现在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历史、人生都没有如果,有的都是残酷的现实。
我毕业被分配到了烟台市下面有个莱州市(县),莱州市下面有个沙河镇,镇上当时有个国企,叫山东烟台轴瓦厂,我在那里当“技术员”。
我在那里跟工人一起挑大钩子、淬火,然后就是喝酒、打架,再然后就是不辞而别,青岛、潍坊、北京的瞎逛荡了将近两年,卖过建筑机械,当过“北漂”(那时候好像还没有这个叫法),还差点被一个老板带到珠海去打工(现在想想很有可能是传销)。
95年春节,看着父母越来越失望的眼神,我决定结束这种东奔西跑、到处颠沛流离的生活,回烟台市!
还好,当时韩国大宇(Daewoo)重工业在烟台开发区筹建工厂,招聘“生产管理员”,我以为是“车间管理”,就去应聘了,这个时候,我的第二专业(国际贸易)起了作用–韩国人的英语比我差远了!我过五关斩六将地顺利地进入了大宇重工业。
去了之后,韩国人让我们一帮年轻人跟着一个从贵州挖掘机厂去的IT处长搞什么MRP(物料需求计划)!
我当时的电脑水平就是,开机、关机我都不会!
但就是从那开始,我知道了什么是BOM(Bill of Materials,物料清单),什么是EC(Engineering Change,设计变更),至于MRP嘛,也就是个物料计划,如此而已!
这个工作(生产计划员,Production Planner),至少比我“当技术员”,画的图纸被工人给撇了的感觉要好的多!
在大宇重工业干了一年左右,觉得自己对MRP“很懂了”,跟韩国人干了一架,就应聘去当时的烟台冰轮集团合资企业顿汉布什(Dunham-Bush)空调做物料计划主管(Materials Planning
Supervisor)了。
那几年,生活很安逸,但看着我的老板(物料经理)每天都是稳稳当当地坐在那里,我就知道,他是一时半晌地走不了,我就跟他那么耗着也没意思,99年春节的时候,我突然产生了要出去看看的想法,尽管家人都不是很支持,但我决定辞职去深圳看看。
当时以为凭着自己是“名企”出身(当时的大宇、顿汉布什在烟台就是数一数二的公司了),加上自己的“MRP水平”,还会点数据库编程(Database Programming),到了深圳,我是离了“经理”的职位是不干的。
结果,现实总是那么的残酷。
刚去深圳的时候,吃住都在一个哥们儿那里,每天都是打着的士去人才大市场应聘,回来就是喝酒,到后来很快发现,从山东带过去的几千块钱根本不抗花,当时烟台的中策啤酒是一块二毛钱一瓶,深圳的金威啤酒就是五块一瓶,后来就是坐着有空调的小中巴去找工作,再后来就开始挤大巴了,还被割过包,差点把毕业证、身份证给偷了。
面试了很多企业,后来一家深圳当地的企业主管,听口音像是北方人,他告诉我说,第一,你没有在电子行业工作的经验,第二,你没有管过“全国的人”,结论是,你在深圳应聘经理的职位几乎是不可能的。
还好,天无绝人之路,就在快要吃不上饭的时候,中航技有一家在科技园的下属公司,做干洗机的,在招“生产准备部助理经理”,就去面试了,幸运的是,面试官,该公司的生产副总是从北京过去的,跟我这个山东人聊的很愉快,就这么着去了。
到了公司才知道,这个所谓的“生产准备部”,其实是个物流部,因为当时办公室的铭牌上写着的英文是“Logistics Department”,也不知道是哪个奇葩翻译的–不过似乎也有点道理,在那个年代,什么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即使在深圳,也不是很多人都搞得清楚的。
当助理经理没几天就被提拔为正式的经理了,统管采购计划、采购及仓库、进出口等工作–总算是解决了一家人的吃饭问题了。
也是大约一年左右的时间,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当时IBM跟长城合资在北京成立代工厂,为诺基亚、爱立信等客户做主板(PCBA),他们招物料经理(Materials Manager),我居然成功应聘上了–现在想想,可能是因为当时在深圳打工的人都不愿意到北京去。
先是在IBM新经理学校(IBM New Managers School)学习了一周,然后在深圳工厂实习,就在准备到北京就职之前,深圳工厂的运营副总,一个香港人,跟我谈话,说招聘你来,本来只是管计划的,现在想让你跟深圳的物料经理一样,把进出口等物流业务也管起来,你一来就是二线经理(Second Line Manager),你有信心不?
我当时心里就想,男人连当官都不会吗?
还不错,一年之后,我就成了IBM的9级高级物料经理(当时IBM在工厂的级别是Band 1-10)了,除了管上面提到的计划、物流等工作,在客户诺基亚的提议下,IBM中国采购中心(CPC,China Procurement Center)在北京设立代表处,他们的头儿也得叫我老大。
我当时很是趾高气扬的,一心想当个10级的总经理,结果IDP(Individual Development Plan,个人职业发展计划)的时候,前后几个老板,都是老资格的IBMer,几乎跟我说出了相同的话:
我的第一任总经理,一个美籍台湾人,美国耶鲁大学物理学博士,笑嘻嘻地跟我说,程晓华,就你的(粗暴)性格还想当总经理?
我的第二任总经理,一个在IBM、Solectron(旭电,美国著名的EMS代工公司,后被伟创力收购)干了一辈子生产运营的典型美国人,跟我说,那你可是要补很多课的;
后来,我的直接老板,生产运营副总经理,一个很年轻、很绅士的美国人,他跟我说,你在物料管理方面的感觉(Sense)很好,干嘛老是想着去当什么总经理?
那年我已经32岁了,是该好好反思一下了,未来我到底应该吃那碗饭?
感谢这些前辈们!我最终还是决定要吃供应链管理这碗饭!
03年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把IBM、富士康跟诺基亚及其元器件供应商一起做星网物流工业园的项目体会写成了一篇小短文发给了e-works,没想到就发表了,而且他们还寄给我50块钱的稿费!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我写的东西出现在公共媒体上!
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到现在为止,我在各种各样的媒体上发表、发布了大概300多篇谈供应链管理,尤其是关于库存与交付控制方面的文章。
这为我后来出版专著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也是在03年,IBM决定退出电子代工市场,公司被卖给芬兰一家叫艾科泰(Elcoteq)的EMS代工厂,我们也一同转入该公司,在整合期间,我负责这两家公司在北京的供应链管理工作。
习惯了美资企业的做法,就很难适应这种欧洲公司的文化,04年年初,在基本完成整合之后,我坚决辞职并开始设计、讲授《制造业库存控制技术与策略》这门课,而且自始至终只讲这一门课,从此,在供应链管理的路上,我又下定决心要专注于“库存与交付”问题的研究与实践。
讲了正好3年,在接触了越来越多的不同行业的客户之后,我越来越觉得自己的供应链管理经验与水平还是不足,再加上当时也没有什么名气,仅仅靠发表了一些文章还是远远不够的,06年我就下决心再回制造业深造,07年年初,我最终接受了伟创力(Flextronics)的Offer(工作邀请),离开北京南下珠海工作,并于当年10月出版了我的第一本专著《制造业库存控制技巧》(中国财富出版社,当时叫中国物资出版社),这本书的基础就是我的培训教材+我的文章,只是添油加醋地润色了一下。
在伟创力一干就是4年多,期间也是历经反复,老老实实地地在伟创力手机事业部干了2年的供应链管理总监,然后遇上经济不景气,伟创力开始全球动荡重组,我被任命为一个新合并的事业部的全球物料总监,随后便是跟狗皮膏药似的被我老板(美国人)贴过来贴过去的,一会儿墨西哥,一会儿珠海,又是手机、又是打印机,还有游戏机的,折腾了半年,没啥意思,后来我又去东莞伟创力电源事业部担任园区物料总监,半年后又被我原先的老板有调回珠海,专门负责微软游戏机项目的物料管理工作,当时我家已经安在深圳,于是我又珠海-深圳地跑了一年,转眼到了11年春节,眼看着40多岁了,升职无望,也就是再加几个银子了,再看周围,都是一帮小年轻在当总监,我决定重回培训及咨询业。
由于我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干过管理咨询,一心想看看那些正规军是怎么个玩法,于是开始应聘咨询公司的机会,最后是有幸去了埃森哲(Accenture),做了一年半,期间出版了我的书的第二版,这版的内容就要丰满得多了,至少没有像第一版那么干巴巴的。
12年10月,我开始自己做全面库存管理咨询独立顾问,到目前为止已经服务了20多级企业,并分别于13年4月、16年9月把我的第一本书升级到第三、第四版,17年4月,出版了我的第二本书《决战库存-供应链管理小说》。
我的整体感觉是,在我整个的职业生涯过程中,一开始是应该说是“歪打正着”,后来才慢慢地有了所谓的规划:
当初上大学读书肯定是没有目的的,后来工作若干年之后读MBA,才算是找到点读书的感觉;最初写文章,纯粹是为了好玩,慢慢地养成了习惯,也就出了书;
进入大宇重工业做生产计划员,纯粹是为了吃碗饭,直到在IBM工作期间,才真正地开始做IDP;04年下来讲课是不算很成功的,但那几年的培训、见识及总结为我后来进一步提升供应链管理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重回制造业积累经验则是有明确的目的的,然后再去咨询公司干一阵子,毫无疑问是为了自己干咨询做铺垫。
当然,无论说是有规划的,还是有目的的,其实背后都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无奈的成分–谁不想找份好工作,老老实实地过日子呢?
所谓偶然之中有必然,必然里面有偶然,职业生涯也不过如此–这就是数学上讲的大数定律。
作者程晓华(John
Cheng)先生,《制造业库存控制技巧》第1、2、3、4版、《决战库存-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小说》著作者;《制造业库存控制技术与策略》课程创始人、讲师,全面库存管理(TIM))咨询独立顾问,邮箱johnchengbj@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