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潘神的迷宫》认识的Tim Burton,带着他的又一部成人童话电影回归。依然是怪诞现实与奇幻想象的碰撞,依旧是王尔德式的指控“心的破裂和死亡”的暗黑的现实背景,依旧拉引着光怪陆离的童话繁饰黑白分明的世界,《佩小姐的奇幻城堡》无疑又成功创造了一个“潘神式”的时光圈。
Tim Burton的世界里泾渭分明,几乎没有灰色地带。成人童话里的角色,因为黑白明显,而被归类为“童话”。然而往往值得注意的却不是这些明媚的正面形象,却是那些被放大的黑暗面。在我看来的成人童话,更像是一幅调深了对比度的儿童画,彩色样的童真愈珍贵,阴影部分就愈浑浊漆暗。
强烈的认知反差是每个导演惯用的伎俩,这一点在话剧和童话上体现得犹为明显。电影看到一半,在还没上演精彩的“雪球大战摄魂怪”之前,最令我惊喜的是“床边故事”部分。爷爷口中的故事不像其他的床边故事一样浪漫温柔,而更像是一种孩子偷拿了糖果时“大灰狼会吃掉你眼睛”的恐吓,此刻的Jake就是另一个匹诺曹。
我很期待故事照着这样暗黑的节奏发展下去,直到山洞一段一直抱着这样的期待,甚至到Jake进入城堡后还怀着这样的期待。但是到后期,摄魂怪大BOSS被潦草打败,故事仓促地给出一个happy ending的时候,我很遗憾这不过是一部普通的成人童话。年老的Tim他不会也不能拍成一部黑童话,因为这到底是献给孩子的;但是他也不能拍成迪士尼,因为那样他将辜负Tim Burton的名字。于是,《佩小姐的奇幻城堡》就成了一部中规中矩的、有笑点有情怀又卖座的成功商业片。
但是,就是这样一部意图明显的片子,在我看来却有创新而有趣的一个点。这一点深究下去,其叫人惊喜之处甚至不亚于影片的视觉震撼本身。
人设的有趣且不多谈,许多童话和科幻的人设往往如是,况且除去天赋异禀的能力本身,人物性格的单薄和套路性也是值得诟病的一处。打动我的不是这种人设,倒是奇怪人设与固有认知之间这种明显存在的矛盾。
在讲这种矛盾前,我想先讲一讲Tim的偶像——Ed Wood。也许你们没听过这个名字,但一定听说过烂片之王,说的就是他——一个以拍烂片著称,却因为Tim的一部同名喜剧电影而备受后人尊敬的导演。就是在这样一个作品和为人都充斥着可笑的荒唐和怪异的人身上,Tim从一种非常人的视角挖掘出了他身上的一种令人不解的固执。Ed一直知道自己没有才华,尽管拍出的电影一部比一部烂,尽管在恶评如潮和备受追捧之间受尽诟病,他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坚持着与卢戈西的友谊,也许正是这份追梦赤子心打动了Tim。
Ed的电影团队是很有意思的,人们这样说:“一个毒瘾缠身的过气明星,一个胡说八道的预言家,一个希望变性成少女的人妖,一个瑞典籍的大块头摔跤手,一个色盲的摄影师,一个失业的电影栏目主持人。”正是这群被常人视为疯子的异类,成为了Tim荧幕上的明星,以至于多年以后人们再看Ed的那部烂片之王《外太空第九计划》,看到的不再是可笑,而是一种Ed对于电影的至诚、一份美好的投射。
这种投射在《佩小姐》则展现得淋漓尽致。
最出人意料的一点要数大BOSS承认自己是心理医生的时候了。我猜到了追逐Jake的外乡人是大BOSS,却没有想到心理医生也是。倒不是处心积虑的可怖、始料未及的惊讶,而是这样一个看着毫不起眼、甚至几乎不会对情节产生任何推动作用的人畜无害的角色,竟然是幕后黑手。当然这点也是不足为奇的,不过如果加上前边的“床边故事”部分,这种设定就叫人毛骨悚然了。善良温柔的心理医生竟然是魔鬼,而长相恐怖、能力怪异的小孩子却有着赤诚的心灵,这种黑童话式的角色设定叫这种对比更加强烈——或许我们的固定思维往往才是真正的悖论。
这倒叫我想起以前读过的《格林童话》的序言,大意是讲一群反叛着被押送至皇宫,围观的所有群众都低着头或者咒骂他们,只有一位母亲拉着孩子的手,让他走过去同他们握手。孩子不解,母亲就解释说:“别害怕,他们才是我们的朋友。”
也许这群人最终都只是披着独特行为外衣的“怪小孩”,而我们的经验化主义告诉我们,只要与正常相悖的,都是我们的敌人。而我们眼见的,就一定是真相和事实吗?
我不敢肯定,甚至眼睛是否是真的,也许我们都应该怀疑。而什么是常理,什么是悖论,那根隐形的名叫“标准”的线在哪里,“存在”这件事情本身是否合理,都值得我们怀疑。
Ed失败了,他晚景凄凉,最终败在了“怪异”这件事情上。而电影中,Tim却为他安排了一个美好的结局,在那个完满的时光圈里,他的《外太空第九计划》首映大获成功,人们纷纷向这位梦想家致以掌声。
这或许能解释,为何时隔几十年,爱玛仍然像初恋少女一样,重新爱上当初爱人的孙子,又重新接受与他的分别。因为他们的内心都是至纯之人,在外人看来的匪夷所思,恰恰是时光圈之外的我们丢失已久的本能。
.其实这部电影的主题不必深究,就是最老套的love&peace。不过能用这样一个离经叛道又合情合理的童话故事讲出来,就让我觉得,Tim还是那个潘神时代的Tim Bur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