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想谈一谈我认为的技术移民的本质-工作能力。
雇主和政府的需求
工作能力体现在方方面面,但是在商业公司总有一个简单的衡量标准-经济产值。你在公司的平台上创造了多少经济价值?根据我的经验,在新西兰,能创造2倍个人工资销售额的人,雇主是愿意提供技术移民担保的。按照现在的移民工资要求来算,年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应该为NZD 85,000。但是要想雇主心甘情愿,是要创造3倍个人工资效益的。
或许很多人看到这个数据,会觉得胡扯、觉得难,但是移民又何曾简单。不论是思考雇佣关系,还是技术移民,作为应聘者或者申请人,都应该主动思考对方-雇主和新西兰政府的需求点,以此反推个人需要提升的部分。
技术移民的设定主要是为了弥补技术人才的短缺,是不是技术人才,唯一的检验标准就是工作效果,而不是自认为的有价值。自认为有价值是主观的,让雇主认为有价值才是客观的市场反馈。当雇主还在犹豫是否能为一个人支付23.5的时薪时,申请人不想着如何通过提升自身来获得真正的谈判条件,而是一心想着是否雇主是一个好人、是否雇主愿意担保其移民,从逻辑上来说是不通的。
个人认知的矛盾点
技术移民政策的导向性是非常明显和集中的:高学历、英语好、有经验。但是很多申请人有意无意的在忽视自己真正应该提高的点,将精力耗费在自以为重要实则完全是毫无用处的问题上。比如:持有GD文凭的申请人,在新政下无论如何是要满足英语要求的,那么不论是在找工作阶段还是准备递交阶段,都应该同时进行英语考试。可往往申请人会耗费精力在讨论分数会不会降低,海外经验能不能加上,甚至于说既然暂时分不够,等分够了再考英语等等。事实上,往往都是英语不够好的人在避重就轻的谈论其他的问题,掩盖英语这一拦路虎。
以上的人属于一方面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不愿再投入去解决问题。还有一种幸运儿,是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幸运儿很容易的进入了好的职场平台,特别是进入了洋人本地公司的,一路的顺风顺水,让幸运儿认为自己能力很强,工签移民都不在话下。上班还没有几天时,就开始上班期间关注如何移民,询问各种移民的可能性,猜测雇主的配合度等等。随后大多时候雇主都会发现其能力与岗位不匹配,无法很好的完成移民中的雇主调查。甚至有些人连3个月的试用期都没挺过,就被雇主解雇。
提升工作能力
大部分工作远没有到拼天赋和必须要有相关专业背景,关键还是在于是否有正确的工作态度。学会从经济角度计算个人对于公司的成本和产出,定好目标,努力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