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近期我和先生一起去看了影院正在热映的一部电影——《来电狂响》,心理咨询师角色的戴戴在餐桌上,从心理学的角度与众人分享夫妻关系,提到长久相处下来,夫妻中总有一方,惯于扮演“Parent”的身份,另一方则不自觉扮演起“child”的角色。
我本身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每天的工作日常就是和小朋友相处,解答家长的困惑,为父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出谋划策。学习其实是个相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经常把自己习得的一些方法,尝试去运用于我和先生的相处中,效果却是出其意料得好,这不禁让我感慨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何其相似!一门通了,另一门便是水到渠成。
观影中听到戴戴的这番话,我恍然大悟,原来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之所以能够融汇贯通,它的背后竟是有这样的原理在。
我进一步去探究,查阅到早在1964年,加拿大蒙特利尔精神科医生柏恩在《人们玩的游戏》一书中,就已经提出了人际交往中人格结构的PAC分析理论。这一分析理论认为,个性是由三种比重不同的心理状态构成的,分别是“P—parent”“A—adult”“C—child”,这三种不同的心理状态便决定了你和他人的相处模式。
当我们每说一句话时,背后都有着一张说话的脸孔,而你惯常用怎样的角色来调度你的人生?
二
昨日先生在公司加班到10点才回家,回来之后简单洗漱一下,他便窝在了床上玩手机。我走到床边看他在干什么,见他神情虽然很疲惫,但皮肤倒是好得很,胡须也剃得很干净,想到他前几日信誓旦旦同我说“2019年要对自己好一些,这样才会有好运气”,便想同他开个玩笑。
“2019年你果然对自己好得很......”
我还没有说完,他就来了一句“我现在不想听你批评我”
“我没有批评你啊,我是想告诉你,你的皮肤状态很好”
“你刚才说话的语气,让我觉得你要开始批评我了”
“好的,那我注意一下我说话的语气”
之所以拿这件刚发生的事来跟大家分享,一是我相信在我不自知的情况下,我的“Parent”心理状态占据了大多时候的优势,总是不自觉去评价、指责先生,所以他会做出如此反映,以为我又要指责他一回家就躺在床上玩手机的事情。二是我刚刚和先生沟通过,当我们听到彼此说了一些让自己不舒服的话,请不要立刻暴跳如雷,指责对方,当一个人坏情绪的盖子打开,很快就会传染一家子人,那最后就会变成宣泄情绪的大战,很难再去解决问题了。所以可行的方法是,先描述自己心里的感受,再表达对对方的期待,这是非暴力沟通所倡导的,也是正面管教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在正面管教中学到这样的沟通方式;我也很开心看到,在我向先生分享之后,他能够主动运用这样的方式来和我沟通。
三
结婚而后生子,我觉得这样的次序还是很有必要的。本身修炼好夫妻关系,夫妻间相亲相爱就是对子女最好的家庭教育。相反,如果你连夫妻关系都处理不好,那就更不要再提亲子关系了。
论起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相似之处,比比皆是。我随意列举两个,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①夸奖和赞赏。亲子关系中,我们经常倡导赞赏教育,希望父母能够更多地去鼓励肯定孩子,让孩子接受更多的正面强化,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也会更加自信快乐。那夫妻关系中需不需要夸奖和赞赏?当然需要!甜言蜜语的男人往往更容易找到对象,就是因为每个女人都喜欢听好听的话,听到夸奖和鼓励。男人亦是如此,如果作为妻子,你能够经常看到另一半的闪光点,并时不时夸他两句,那男人自然动力十足,夫妻关系也和谐幸福。
②非暴力沟通。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父母批评孩子“你怎么这么笨,就考了这么点分数,你看看隔壁家的小明,人家这次考了100分”;当先生因为工作事宜或其他原因晚归时,妻子指责和咒骂先生“这么晚你还知道回来啊,怎么不死在外面”,以上两种情况都是很典型很外显的家庭语言暴力,当然家庭语言暴力还隐藏在你说话时的眼神、动作、语气甚至某一句云淡风轻的话里面。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出版过一本书,就叫做《非暴力沟通》,意在让大家依照这种沟通方式来谈话和聆听,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详细阅览这本书。
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相辅相成,二者都是家庭生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最关键的就是要处理好自己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