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春秋左传》,颇有所悟,故记之。
孔子说:“功我罪我,其为《春秋》。”若是没有《左传》,单单阅读《春秋》,将是一头雾水,而不得其要领吧。
历史的本身,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规律,而简单的记事,变成了一条条缺少躯体的骨架,难免不得形体之美,而有残缺之憾。
《诗经》《国风》里面的语句,常常会出现在《左传》之中,每一句的位置,往往让人有扼腕而叹的感慨,原来有这么聪明,把事理分析的如此透彻的语句,如此的精炼,真可谓字字珠玑。我不闻德久矣。而《左传》里面很多的地方,道理一讲就透,是对实实在在的历史进行的一种高度的总结和归纳,把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融聚在一起,得出的规律,得出的解释。只不过现在的人,往往只能看到近处的小利,而不能掌握有始有终的规律,依着自己的性子,做着纵欲恣意的举动,而简单的谓之自由。自由的本身是对自己高度的认知,对自己能力的完整的评价,对周围人物的细心的把握,而能融洽有德。自由,不是一个人的自由,只是一个人想的自由,就是无道,无德,恣意妄为。他不知道边界在哪里,甚至不知道这个世界有边界的存在,对自身的位置不能安之若素,而不停止的追求不可得的事物。一直到那被压迫久了的梁断掉为止,才能让他知道他的错误,他的荒唐,他的不正确。而这往往是用自身的性命,一国的兴衰来为之代价的。
温良恭俭让,实在是孔子对历史的演变发展做的最好的总结,失败的都是不具备以上德行的人,而具有以上德行的人,即使自己没能成其功业,亦能德披子孙。能够流传下来的往往不是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国家,而是那个被称作道,称作德的东西,有道德的人,家族,国家就能源远流长,福泽深厚,而这种道,这种德,一般人不能掌握,亦不知道自己是非道,非德的,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听过这些话,受到这些教训,得到这些内容的灌输。
所以一直以非为是,以误为得。既然不能明辨是非,哪能恪守正道呢?所以一直就不停的在被周围人的认知所影响,被欲望所裹挟,被无道所同化。而这种纠结,无礼,无道,产生的祸害,却不能为其所知。而不停的遇强逞强,遇弱凌弱。不能怀化他人,不能为他人做出贡献,做出价值。而一个没有价值的人,是一定会被上天抛弃的。
而上天又有好生之德,即使你犯了过错,上天也一定会给你机会改正,也一定会让你明辨是非,而如果当你知道你的错误,却仍然执迷不悟,见过不改,那不就是走入歧途,而且越陷越深了么?自己走了错路,都知道要赶紧掉头,因为那里到不了自己的目的地,而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却不能改正自己的问题,却还在错误的泥潭里面越陷越深。这真的是不应该啊。一个人,一定要恪守他的正道,恪守他的礼仪。不能犯错,犯了错,当有人提醒之时,也能立即认识到自己的狭隘,认识到自己可以改正的地方,那就是非常好的了。
很多计策,很多认识,其实从一开始就被自己和自己的部下看出来,并提出来,甚至有的人为了尽忠职守,虽然有所抱怨,仍然用事实教育自己的国君,杀身殉国,以为国戒。这些忠臣恪尽职守,做到了提示国君的职责,而国君却不能听从,有的远离之,也有的杀身成仁,不废其道。这两种都是正确的。逃走的谓之智,留下等死的谓之慧。逃走了,是真的觉得这个国家没有希望,没有未来了,最后国灭,说的是宫之奇的故事,有的杀死自己,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遗产的是庆郑这样的。
所以一个国家的兴亡更替,真的是如《诗》里面所说的那样“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畏惧,没有担心,那就是不知所畏,也就是不知所谓了。每个人每天都要担心自己今天的行为,今天的行动,是否是错误的,是否有可以改善的地方,是否真的做到了尽善尽美?如果只是延续昨日的行为,遵照自己欲望的那样做事,有怎么能说是每件事情都做的好呢?也有可能是每件事情都让人不开心呢?让别人不开心,其实也就是让自己不开心呢?因为这种不开心的情绪是会传递,传染的呢。
然后就是写出来的东西,还是比较的口语化,也没有学到《左传》的精髓,仅仅是粗略的过了一遍,只有当自己写下东西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学的东西还不够深,只是浮在表面,这种感觉自己一时是不能发现的,而周围已经有所认识的人却能一下子发现你的缺点。虽然常常被别人如此指出问题的所在,但是自己却不能更深入的去探究,而是不停的用行动上的重复,去掩盖行动上的不深入。这种不断的重复,只是打造了一个平坦的地面,而不能得到深入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