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间看到一个问题深有体会,我想这也是现代大多数年轻男女疑惑深远的问题,所以就发表一下鄙见。但首先,祝各位元宵快乐。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学术界已经注意很久了,并且针对类似现象提出了一个定义明确的术语:社交媒体倦怠。当然,SMF包含的范围更广一些,不仅包含人们更少发动态,也意味着其他各种方面更少地参与社交媒体。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中,社交媒体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交流媒介工具。从某种方面来说,二十一世纪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最害怕不是别的,而是孤独。一种足以杀死人的心理恐惧。所以,交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衡量人与人之间亲密度的一个重要参考。
有一句话,对现在的人们十分贴切,那就是“人一旦没了手机,就像世界抛弃了我们”。毫不夸张地说,这就是很多人的现状。人们一方面想摆脱着孤独的困扰,在网络上寻找“朋友”;而另一方面,却不断地丢失着现实生活的朋友。可结果,网络上面的“朋友”大多保质期都不长,而与现实世界朋友的关系也日趋变淡,就给本人造成了一种孤独假象的恶性循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时间有些更加苛刻地要求,碎片化的信息翻云覆雨,猎奇思想在脑海不断涌动,生活的步伐逐渐加快,却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比如,就我本身来说,我个人比较喜欢文学群,所以就加了学校的文学群。一个群里有将近三百人,而实际参加文学活动的只有其一半人数,在群里活跃的人数加起来五分之一。而且这只是在前期。
当有关文学的话题被讨论到灯尽油枯时,这个群就变成了死群。一开始抱着热情的心态,可以和从不认识的学弟学妹学长学姐们聊天那种新奇,慢慢烟消云散。所以,谈话逐渐成为一种啰嗦的标志。也就是说,像一个水果一样,过了它该有的保鲜期。
还有一个原因,我认为是人群发展的多极化。比如某一个人在动态上面发了一个读书笔记,可能有的人会挖苦地评论某人装文艺青年,而有的人会和其本人进行文学探讨。前后都是某人的朋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两个朋友却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所以,除了新鲜的人际关系之外,一个支持人们心理的环境也是一个必要的因素。
最后,我想说,不论如何都要带着一种善良和谦卑发展自身。因为,我个人始终相信“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