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时间:2015/06/26
这是一个很宽泛也很难讲述的话题。这是个男女还远远谈不上平等的时代,女博士还是经常被叫做第三种人,女性做出科研成果的比率还是有限,而即使做出来受到同等待遇的可能也还是低于男女平均值。但是,我绝不愿意将这个问题归结于歧视。在现在这个时代,绝对的歧视并不多。我更想将其论述为一个尚未解开的负面循环:人们对女性的看法还是有偏见,而女性对自己还是信心不足,没信心的母亲告诉女儿,你努力不如嫁个好人家,然后女儿真的不努力,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一次,我在小木虫上看到过一个帖子讨论女生是否适合做科研,我诧异地看到不少女研究生自己评论女性不适合做科研,鼓励后辈还是去做其他行业好,看得让我心寒。
什么时候会有男女平等?在我看来,男女平等的唯一标志就是这个词的死亡。只要还有一天我们需要争论它的存在,那么这个问题就远远没有解决。 那么在学术圈是否已有男女平等?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理工科更是明显。这些年念理工科的女生越来越多,女教授的数量依旧的少,多少反应了这个问题。当然,社会的自然分工和当前的小家庭趋势的确倾向于女性回归家庭以求得家庭平衡。但是,是否女性就是不适合某些学科,在我看来根本就是胡扯。历史上没有哪个学科没有出过优秀的女性。所以,只要自己喜欢,我觉得女生完全可以去热爱任何一个学科或职业。重要的是,要喜欢。
当然现实中问题要更复杂的多。我想从平时观察和看过的例子里尝试寻找女性在科研上容易受挫的可能性。对于女性经常在选择了科研后吐槽科研不适合自己却仍然深陷其中的困境(其实男生的例子也很多)。我觉得这并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兴趣错位的问题。在女性的成长过程中,会更倾向于选择“乖”的表现,也就是顺从和中庸。这样的选择使她们更少去试错,去探索未知的领域。也许她们在某个领域做不出成果不过是因为她们并不喜欢或擅长这个领域罢了。同等情况下,我更经常看见男性更洒脱地选择转行,去搏一个新选择,而女性则趋于顺从于当下从而错过了更适合自己的机会。当下的研究生对于很多女生来说,是一个类似于公务员的选择。安稳,没什么风险,压力也不大。适合女生。我真的是恨透了这种逻辑。二十多岁最美好的年华不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而去做别人认为安逸的事情,很可能会成为终身的遗憾。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女生考研的原因里,安定真的还是一个常见的原因。这些年看媒体,觉得越来越多女生可以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感到很欣慰。希望事实确实如此。
另一方面,我认为母亲这个角色对女性科研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这是一把很奇特的双刃剑。小孩会不会影响职场表现?我认为多少是会的。这一点单从我身边妈妈们和非妈妈们的时间表就可以看出来。而科研这个东西非常特殊,想要真正出东西,没有全方位自我牺牲式的投入是很难达到的。所以如果在博后或者AP期间有小孩,影响真的是很大。而等到拿了tenure才要小孩(至少35-38岁),绝大多数人恐怕都会觉得太晚。在此,我不愿意假设什么混tenure的可能性,也绝不建议把小孩当牺牲品。我的建议是,在博士和博士后早期更努力。看更多的文献,积累更多的经验,提前弥补生育与科研时间的冲突。事实上,很多母亲科研工作者做起事情会比非妈妈一族显得更加精力充沛更加有效率,所以这也完全可能演化为优势。总之,我想这个问题值得提前准备好,以求得平衡。但我希望妈妈们千万不要去混职位。混博士,混博后,混教授和混任何一个职业一样,最后不过是遭人鄙视。 总而言之,男女平等这个问题可以从很多角度去阐述。我只是单纯地相信,当越来越多的女性做得好到让周围的男性甘拜下风时,当越来越多的女性敢于挑战自我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牢笼时,当越来越多女性可以活在自己的标准里而不会受到他人干涉时,男女平等这个词,也许会慢慢被我们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