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为90后,小学三年级开始接触互联网,有了自己的QQ号,Q龄11年。
当我问到身边的同龄朋友“为什么不想再用QQ时”,大部分人都回复我说“QQ变得太重了”。
大家觉得手Q如今做得很复杂,原因可能是手Q集成了各种娱乐性的,在大部分成年人眼中”不那么实用“的功能,如个性化装扮,兴趣部落,以及匿名聊天机制等等。
但回忆一下,我们小时候喜欢装扮QQ空间,喜欢用QQ秀彰显自己,让自己看起来更个性化,喜欢养一只QQ宠物,让它变成自己的“孩子”。我们甚至不惜为了这些功能购买增值服务,QQ当时如日中天。我们一点都不觉得QQ是“重”的,不过那是在PC时代。
手Q出来后,在其往后的迭代发展中,自然也继承了PC端的各种传统,背负着支持”增值服务“的使命。除了要设计各种个性装扮体现会员特权。为了照顾用户习惯,尽管是移动端,还要保留上线和下线的区分。相比之下,微信完全免费,异步语音操作简单,无分上下线时刻保持连接,微信生于移动互联网特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Q明知道自己开始变重,但是为了延续传统和营收,权衡之下又必须忍耐。
渐渐地,QQ为了在腾讯保持住自己的一定地位,想在移动端跟微信“差异化”,意识自己在低龄用户上的优势(QQ如今大部分的用户都是26岁以下,而微信用户60%是25岁以上,用户群体特性对产品的演进无疑也起着重大影响),手Q开始堆叠更多功能。一方面,个性装扮做得更加彻底(名片,头像挂件,聊天背景,聊天气泡,聊天字体,电话铃声,个性主题,个性名片等等...) 。另一方面,兴趣部落,匿名聊天,QQ空间的开放性(非好友评论点赞仍可见),正好符合了低龄用户更喜欢结交新朋友的特性。
与此同时,一路用着QQ的我们渐渐长大,厌倦了那些孩子时期的玩意儿,微信也刚好萌芽,我们开始重构自己的社交圈子,希望只留下联系紧密的熟人(手机通讯录关联,面对面,雷达添加好友),抑或者是以一个全新的形象去结识陌生人且不露痕迹(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慢慢地,我们在微信逐步建立起新的社交圈子,因为朋友圈的私密性,我们能更方便简捷地维系自己建立起的社交关系(相较于QQ空间,屏蔽了陌生人的评论点赞)并对其产生依赖性(刷存在感&获取好友最新动态。
实用性上,微信的异步语音方式在”不打扰“以及”强沟通“之间做了一个平衡,让人们开始选择了这样一种介于短信和电话折中而且完全免费的通信方式。
就这样,身为原来QQ的忠实用户的我们拥抱了微信,把QQ留给了那些像我们以前一样的孩子。微信的成功在于大众市场,但细分到低龄用户,手Q或许更受欢迎。QQ没有失宠,还是受着孩子们的欢迎,不同的,只是曾经的孩子(我们)都已长大。
就在我们开始寻求一个新的成人化社交圈子的时候,微信恰如其分地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