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时候容易一叶障目,在年轻、涉世不深的时候,包括我,觉得牛逼的企业应该是像阿里,腾讯,华为这样的,动不动就谈论几十亿,全球战略,颠覆的话题;
但是越深入越会发现,不是人人都可以成长为千百亿市值企业的,阿里,腾讯这种只能说是个案;
而真正能够代表常态,并同样能称为牛逼企业的,很多都是默默无闻,深藏功与名的,有工匠精神的,但照样做的非常出色,并且营收和利润良好的;(未来也有可能成为大企业,但至少目前不是)
我觉得我们周围不缺工匠,缺的是发现工匠的眼睛,对于投资人而言,可能更多的需要沉入到行业中,走上一线,去实地挖掘这些项目,而不是单凭行业、项目热度或者媒体的报道去追逐项目;
曲凯总在《42章经》一篇文章中提到一个概念,用小概率搏取高收益;什么是小概率项目?我的理解就是那些不为人知的,被大部分人否定的项目,比如早期的阿里、腾讯这样的公司;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很多投资机构不去找这些默默无闻的"牛逼"企业?
第一,现在投资环境还是以投机为主,很多机构做项目的逻辑还是希望能够尽快获利退出,但真正有工匠精神的企业往往需要5-10年的成长周期,才可以让自己变得非常优秀,比如掌阅(08年成立,厚积薄发7年,在14年开始发力,经过10年发展成长电子书市场领头羊,甚至超过腾讯的阅文集团),宝宝巴士(07年成立,经过11年才有了目前的规模,全球2.5亿家庭用户)
第二,很多投资机构的投资逻辑是以投出独角兽企业为目标的,但是真正能够成为独角兽企业的,相比于全部企业数量来说,也是凤毛麟角,所以这时候需要转变下思路,可以考虑不投能够成长独角兽企业的,去投一些能够带来非常好现金流和利润的企业,差异化路线,这样自己也能够活的很好,这里有个例子就是preangel王利杰总的做法,会投一些市场规模不大,但利润非常好的项目,比如像军工中某个细分领域xx。
对于创业者而言,也有两点:
第一,如果没想清楚或者没把握进入资本市场,最好不要拿资本的钱;我今天听到有人介绍一个O2O上门服务的项目xx到家,是为数不多的一个活下来的O2O项目,据能够活到现在是因为没有拿到资本的钱,反而激发了他们存活的欲望,进而找到赚钱的路子,而很多融到钱的O2O项目却因为融到钱而消亡了;
第二,对于很多项目方而言,不一定要一次性成长为大企业,可以分阶段,比如第一阶段通过一个业务让自己获得几百万营收或者利润,当手上有一定现金流的时候,分出一部分去做其他的事情,再靠其他事情让自己把事情做大,以此类推,哪怕失败了,至少之前能够产生现金流的项目还在,可以继续做新的项目,这里有案例,很多民营企业从小做大都是分阶段的,而且每个阶段核心业务有在转变,比如传化、海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