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某日,
笔者在餐厅里吃饭,隔壁餐桌一对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也在用餐,其中一个孩子吃得很快,另一个孩子则边吃边玩,吃得慢的孩子妈妈就责备自己的孩子说:“让你快一点吃,你就不听,你怎么总是那样!”“你看妹妹吃得那么多,你吃得这么少,真没用!”又当着孩子的面和另一位妈妈说“哎,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
--将自己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说自己的孩子不好;没有真正就事论事地纠正孩子的行为,反而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不如别人,降低孩子的自尊;又当孩子的面来说孩子不听管教,让孩子听起来“自己是一个不听管教的孩子”。这样的说教不仅不能正确教导孩子,反而将他引向背逆。
2.
某日,
路边一位婆婆正在安慰一位生气的三岁小宝宝说,“说你妹妹比你漂亮,你就不高兴,好啦,还是你更漂亮啦!”
--又是拿两个小孩互相比较,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不如别人,孩子自然不高兴,但为了转变孩子不高兴的情绪说谎,实际上是欺哄。导致孩子互相争竞,而不是客观地看自己和他人。
3.
妈妈说,
"你不乖,叫你不坐在地上,你就硬坐在地上"。
"你不听话,妈妈就不爱你了!"
--最恨这样的话了!妈妈与孩子本来是天然的血缘关系,无论孩子如何,母亲都是最爱孩子的。但由于妈妈受到世俗的影响,孩子的表现成了满足自己虚荣的工具,导致孩子常要以行为表现在讨好母亲,长大后可能去隐藏自己认为不好的方面,一方面导致低的自我评价,另一方面又以好表现去讨好他人。这样长大的孩子可能很成功,但却内心支离破碎,活得可怜,不能以真我示人。
4.
孩子写字不端正,妈妈教了几遍了,孩子就是没有长进,妈妈很气恼,说"你这孩子真是死无用,教了你这么多遍了,为何还是这样。怪自己生了这样无用的孩子”。
--本来孩子在写方面可能学习力不是很强,但却被母亲说成了整个人"无用",严重伤害孩子的人格。母亲怪罪自己生了这样的孩子,一方面导致孩子的罪疚感,更让孩子怨恨自己的出生。多可怕的咒诅呀,使得孩子听起来,好象自己这个生命存在都是一种罪过。
这些都是近期听到的真人真话。我发现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话语教导很有智慧,但许多父母的话语却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对孩子犯下可怕的错误,说父母对孩子造成灭顶之灾都不为过。
原因在于:
第一:
孩子正在长大的过程中,作为孩子最至亲的人,父母的评价往往被孩子接收为他对自己的评价,因为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足于如何分辨外部的信息,所以还不能客观地评价自我,父母及大人说我好,我就是好,说我不好,我就是不好。孩子的自尊高低完全取决于父母的评价。
第二:
父母话语中不能表现出无条件的爱,让孩子感受到他必须表现好才能被父母爱,否则可能被父母弃绝。孩子结果学会如何伪装自己讨好大人,而不敢诚实坦露自己真实的情绪情感,真我被隐藏。长大了,可能会极力去取得成功,因为他必须用成功去争取别人给予好的评价,用成功来粉饰自卑。自我因为成就而自傲,因为他的确某些方面很成功,自我又很自卑,因为别人的赞许象无法填满内心的空洞。许多A型性格的人追求完美常是被父母苛刻要求的结果,外面可能显出活力和光彩,但内在却悲怯可怜。
人本心理学认为,
儿童期这一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在心理上未得到成人的积极评价和关怀与尊重,自尊受到严重伤害,这种伤害成了他深深的情感记忆,他越发渴望被肯定被尊重。他的这种需要转变为“我应该是一个被尊重被关怀受欢迎的人”的自我概念,并以这样的自我认知面对所接触到的人。但现实情况是,别人并不总能满足他的内心这一需要。于是,他的内心强烈感受到“我不是一个受欢迎的人”。现实的不满足和他的内心需要及自我认知产生不一致,更导致了他的低自我评价及各样的情绪反应。
罗杰斯说,“当我们接触到与我们的自我知觉不一致的信息的时候,焦虑就会产生。”也不能感受到自我的价值感,对自我的陈述是“我是一个不被别人接纳的人”,“我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对自我没有信心。
低自尊是许多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
一个有人格障碍的成人常被视为情绪不好,性格急躁而已,以否认、投射、智化等防御机制扭曲掩蔽了低自尊及各样的心理问题。
当自我概念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非常大的时候,防御机制就不能发挥作用,个体就会体验到一种罗杰斯称之为“整合失败”(disorganization)的状态。他说“当这一过程发生的时候,对不一致的信息的抵御就彻底失败了,其结果就是极端的焦虑。”
每一次的防御都使人离真实的生活越来越远,把现实和幻想混淆在一起。越来越用幻想对照现实,越来越不能接受现实,并曲解现实。所以越来越不能适应现实,以致逃避现实。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性情急躁、意志薄弱、虎头蛇尾、害怕困难。
因此,成人的消极言语对孩子人格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是直接的,导致孩子心灵的痛苦可能是终身的,因为人格一旦被塑造就不易改变。成人特别是父母常是罪魁祸首。
当然,以我的经验,人格仍是可以被重新塑造,只是需要付上极大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