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潮涌动的地铁上,我和今年17岁的瑞雪面对面占据在两车厢相连处的两侧,随着地铁飞速前行,我们身形左右摇晃。瑞雪,我的新实习公司的外包职员,一个皮肤有点黝黑、不怎么爱笑的女孩子,在嘈杂与拥挤的环境下,断断续续地向我讲述了她在北京的这家公司半年的工作经历。
瑞雪,在部门里大家都叫她小雪,我刚到部门,领导让她将她手头的工作交接给我,并在她离职之前教会我日常工作事务。所以我刚实习的这几天都跟着她学习,上午干什么,下午干什么,哪个点准时要做的事情她都教得很仔细,不懂的地方问她,她也会耐心解答。在这个过程中,她时不时问我,“姐,你明白了吗?”部门里的情况她也大概给我介绍了,中午领着我去她经常光顾的潼十三吃午餐。在一个新单位,能有一个尽心尽职的的虽然年小的人领着,应该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1999年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小县城的小雪是家中的姐姐,她还有一个比她还小10岁的弟弟。今年3月,她第一次一个人跟着职高老师和同学来到北京,由外包公司安排到了现在的这家公司,宿舍也由外包公司提供,不过离公司有2小时的车程。这样算下来,她有4个小时都奔波在上下班的途中。记得前不久我跟我的发小说,如果我的上班路程在1个小时以上,我会谨慎考虑要不要去;超过1个半小时,坚决不去。可这位17岁的小妹妹已在这家上下班需要4个小时车程的公司工作了近半年。我知道后,不知做何种感想。我问她,路程这么长,几点起床。她说,6点半起床洗漱,收拾一下出门,9点之前能到公司。我接着问,会吃早饭吗。她说在地铁附近买个饼之类的吃就可以了。我们不算加班的时候,一般6点能下班,我7点能到家,7点左右能吃晚饭,而她这时还在车上,8点才能到家,我没问她晚饭会不会吃,吃什么,我估计她的晚饭应该是吃点零食或水果凑合一下吧。8点之后,除非是要解压,否则我都不想做饭,一是不敢吃主食,二是嫌麻烦,做饭炒菜加吃饭洗碗,怎么得一个多小时。
小雪过几天离职,继续上学。为了鼓励她,我夸她有耐心,也细致,很聪明,回去好好学习,毕业了以后自己找份工作,也不需要通过外包公司。她听我说她聪明,立马更正到,自己很笨。我到这刻才知道她之前经历了什么。她说到,她刚到部门的时候,每天同事教她,她都晕头转向弄不清工作内容,两个月后还经常出错,常常让同事头疼。一个同事脾气不好,有时对她语气和态度很差,更是让她压力很大。刚开始的时候,她每天都想回家,想她妈妈,给她妈妈打电话讲工作讲自己的委屈和压力,即使她知道远在家中的妈妈听后也无助于事。到第四个月,压抑太久的她再也忍不住了,一天下班后在回住处的地铁上,手扶着拉环晃荡着肆无忌惮地大哭,眼泪怎么抹都抹不掉。
听她风淡云轻说到这里,我就在想象,想象那个背影,那个疲惫、孤单、抽泣而又坚毅的背影,想象目睹这一幕的旁人,有没有默默地为这个试图抹去眼泪的小女孩加油,告诉她,会过去的,会过去的。
随后她又对我说,从那次哭过以后就好了很多。工作中遇到困难,受了委屈,自己回家后在电话里跟妈妈讲讲,事情也就过去了。这也许就是她的一次艰难又疼痛的蜕变吧!在她这个年纪,独自一人经历了这些,所有受过的苦、流过的泪,曾经的惶恐不安、曲曲折折,都将成为她今后坚实的力量,支撑着往前走。
一次中午去潼十三的路上,望着人来车往的大道,小雪回头对我说,她不喜欢北京。我问她,为什么。她回答说,北京太热了,消费太高了,空气也不好,以后还是想在家那边的县城工作,工资少,但和爸妈待在一起,平平淡淡的,挺好的。听到一个17、18岁的小女孩说出“平平淡淡”这四个字,我心里瞬间一惊,25岁的我至今不明白这四个字的意义,她是否真的明白这四个字的内容,还是我低估了这个现今17、18岁的少女的心思。
这个17、18岁的小姑娘,此时此刻想着这些,做着我在她这个年龄从未做过的事情。这让我试图回想,当年,17、18岁的我曾经想着什么,做着什么;也想问问你,当年的你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还想问问当年可曾有谁问过当年的你我那时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可曾停下来倾听过当年你我的心声,欢喜的也好,委屈的也罢。
17、18岁的少男少女,有些为心仪的大学做着写不完的作业试卷;有些像小雪一样在某个地方某个岗位为工作做着复杂不解的事情;还有些为所我不知的目标做着我所不知的事。
早已过了17、18岁的我倾听一个17、18岁小女孩经历的故事,听她慢慢说,给她鼓励和安慰,让她知道她经历的所有由内而外的变化都有人了解、有人懂,也让她知道她自己有多么的了不起、多么的勇敢,她这段经历有多么的难得、多么的珍贵。
我的表侄女刚刚16、17岁,也在一个正当充满困惑与变化的年纪。她有很多学业上、生活上的困境,会经常跟我说,每次我都会认真地听她讲,等她或鼓励她说出她的心里话。然后,我再适当地说说我的看法和建议,最后让她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我一直认为,很多时候,困惑的一方仅仅需要一个倾诉的对象。当他完全信任地对你说出他心里所有的话,那么他面对的所谓的困难、情绪、纠结都会自动慢慢化解。有些人也许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很多时候我听着我的小侄女对我说她自己,我是多么的羡慕啊!我多希望当年的我也有一个人充当着我现在的角色,可以常常听听我说说我自己。现在回想起来,当年我的笔和纸充当了一个倾听者的角色。这也是一种幸运吧!
17、18岁的你我当时在想些什么呢?做些什么呢?我们可以好好回忆回忆。我在那时,埋头在学习资料里,也在一个自习的晚上一抬头为灯光下的一个男生的侧脸心动过;拥有最真心最信任的朋友,却也面临过严重的友谊危机;依赖最亲近的亲人,在那时却失去了最亲的亲人。我笨拙却要假装灵敏,胆怯却要伪装勇敢,不知所措却要装作镇定自若,内心翻江倒海脸上却亦如往常,很多时候对自己发脾气,自怨又自哀,真是多愁善感。还好还好,经历了不好后知道什么样才好,经历了好的后知道什么样更好。自我长大,也许就是不断地修行,遭遇困境是一种磨难式的修行,享受美好是另一种嘉奖式的修行。所以我越来越感受到,时时是修行,处处是修行。
如你看到这里,如信任我,愿意讲讲你17、18岁的经历,可以给我留言或评论,我想听听那时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