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一入学的时候,我问过助教学长一个问题:
为什么大一的学生看起来跟大二的学长学姐差那么多?
他的回答是:
因为他们在大一的一年里经受了学生社团的种种历练,因而变得更加精干利落。
于是,怀着“我也要变得很厉害”这样的想法,我成了班里的“军训负责人”。
军训过后,很自然地就成为了“班长”,还加入了院系“组织部”。
一开始,我是想要“干一番事业”的,可是当我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时,我有点不开心。
先说说学生会吧,大一的整个学年,我觉得自己只有一个身份:煽动别人参加无聊活动的人。
我的所有工作,就是发动班里的同学去参加一些看起来很无聊的活动。同时,每次参加完活动的我,都会打心里觉得:
“这活动真没意思”
大一快结束的时候,我参加了“军训助教”的选拔,因为我想把自己掉过的坑告诉下一届的学弟学妹们。
然而,面试的时候我就被刷下去了。
“你一直是班长,说说看你收获了什么?”
“做事要避免‘小巷思维’,当一条路行不通时就换一条路去做。”
我永远记得当时坐在“上位”的学生会头头那“精彩”的表情:
“你的意思是我们要‘投机取巧’咯?”
“我不是这个意思。不是进,就是退,要么成功,要么就放弃,这才是小巷思维。我的意思是,可以换一个思路去思考。”
说完,我微笑着退了出来。
结果公布的时候,我意料之中的落选了。
后来,班里一个学生会内部的同学告诉我,其实当时是因为另一个学长的反对,才导致我落选,理由是在某次活动上我没给他“面子”,不服从命令。
再后来,我就出国做了交换生。回来之后,与学生会再无半点瓜葛。
那之后,我一直觉得学生会、团委组织不过都是些官僚机构罢了。
.2.
九月份的时候,我接触到一档综艺辩论节目:
《奇葩说》
很快,我就被辩论中的思维碰撞与唇枪舌战所吸引,情不自禁地花了一周的时间连着看完了三期节目。
原来,大学还可以有这样的辩论队,原来还有大学生辩论赛,这该是怎样的一种大学生活!
猛然间,我回忆起自己的大学其实也有着辩论队,我还去充当过某场辩论赛的观众。可是那时候却没有什么很深的印象。
我开始庆幸自己没有参加辩论队,故而还能保持心中关于大学辩论队的一份美好。
几天前,我在街上溜达,途径一家网吧。
网吧门口聚集着很多人,他们站在一起,拉着横幅和海报,看起来是在拍集体照。
我走近一看,横幅上赫然几个大字:
“热烈庆祝XX大学英雄联盟社团获得XX联赛冠军!”
我心里震了一下,他们在做的事儿,不就是我当年想做却没有去做的吗?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但是能参加这样子社团的感觉,应该不差吧。
.3.
工作之后,老板曾问过我:
你在大学里,是学生干部吧?
我问他为什么这么说,他答道:
学生会嘛,无非就是学会两件事情,一是服从命令,二是执行命令,这就是我很欣赏的纪律性。而你在做事的时候很少拖拖拉拉,还会偶尔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见解,这难道不是在学生会中培养出来的吗?
我反问道:
那你就不担心学生会可能带来的居高临下和颐指气使吗?
他不屑地笑了一声,说:
这样的员工,我招都不会招,以为天上地下就他最牛,这是在学生干部里的通病。不过这么看来,你在学生会混得应该也不好吧?哈哈哈!
我尴尬地笑了笑,没再说话。
老实说,我不觉得参加学生会与否跟你的能力提升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同时,所谓的“大学必做的XX件事”也没有什么意义。
因为我觉得,在大学最重要的东西,是培养自己内在的办事能力和思考习惯,而不是靠参加学生社团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如果你做事足够雷厉风行,即便是不参加社团,你的能力也摆在那里。毕竟每个社团里都不乏“重度拖延症患者”。
我并非否定“学生社团”存在的意义,只是很多普通学校的某些社团,除了让你学会服从和执行命令之外,大概就是了解到一些毫无意义的“校内潜规则”吧。我接触过太多因为忙于“社团活动”而忽略了自己学生本职的同学了,当引以为戒。
“学生社团”可以参加,但应点到即止。适合自己的、有兴趣的,不妨发展一下;浪费时间的就果断一点儿,直接退出。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靠谱”的有纪律性的人,学生社团并不是你最佳的选择。
首先,可以从自己的内驱力着手:严格自己的作息、保持规律的生活、养成锻炼的习惯。
其次,给自己设定一个小目标,比如这学期拿个奖学金什么的。
最后,你还可以利用假期多参加一些实习,跟正规的“团队”去做一些实事。
觉得没事儿做的话,就多去图书馆吧,你会有意外收获。
希望你在毕业的时候,别像我一样,留下些许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