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其实是一个要求比较高的动作。
有文章写到:互联网时代是分享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可以分享的东西,如果分享的东西得到很好的传播,那么你的个人品牌就出来了。该文章认为,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方面,然后把市面上相关书籍都搜集过来都读一遍,然后选择一两本特别好的书,反复读几遍。这样已然是一个小行家了,然后在网上搜相关领域的牛人,看他们写了什么东西,有什么课程,甚至加入他们的培训,这样就能快速进入一个领域并成为一个小行家,然后通过爆出去分享,在分享时提升自己,然后享受分享是第二次学的好处。
我没觉得这种观念有太大的问题,我也想不出其他比较好的快速进入一个领域的更好的方法,但是S说出了他对于这种把重心放在分享上面的行为模式的缺陷,我深以为然。其实这里面有些坑需要提前说出来,避免为了分享而分享,那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虚荣心在作祟
在阅读实用性书籍时,文章的脉络通常比较清晰,适合做笔记,整理文章的思路然后用思维导图或者自己在本子上按关键词关键点架构起自己的读书笔记,然后心安理得的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书中的道理,已经把书读薄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了。然后兴冲冲地把自己整理的笔记通过各种平台分享出去,享受着众人对你不仅读书还做这么认真的笔记的做法的膜拜。
这种事我也干,但过后发现其实我对于这本书其实很陌生,虽然读了做笔记了,但如果要自己复述讲讲书的内容和道理我却做不到,亏我还做了分享,却对自己没有好处。
我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去做分享,为了做分享而分享,并没有发挥分享是第二次学习的强大作用。功夫流于表面,我其实是个“表现型的选手”。
关注点不同
讲成功学的讲师,大多数都是懂得成功的道理,也懂得如何把这些道理激情澎湃生动形象地教给学员,但你能说他们真的深切感受到了这些道理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了么?也许带来的只是通过将这些道理给他们一份工作的好处而已。
这和我们读了几本书,然后急于分享出去的道理是类似的。
部分人把焦点放在了因为分享而给自己带来的赞扬。我并不是在真正的分享,我只是知识的搬运工。虽然这并无大不妥,毕竟让别人知道有这么好玩的书籍,好看的电影,有趣的事情,然后让别人也去接触这些东西也会让自己有成就感,但总归是把重心放在别人身上而不关注自己了。
核心在于行动+吸收
人一生病了要看医生,医生给了开了药,但只给你药并没用,关键还是要你吃进去然后靠免疫系统才能发挥药的效果。
持续行动的道理已经被讲的烂大街了,不去做,然并卵。
分享其实是比较高难度的动作,好的分享需要分享者对这方面有深入的了解和践行,对其中知识加以吸收才能言之有物,才能让别人信服,所以我佩服那些做了再说,而且还不讲大道理只是陈述他做了什么有什么好处鼓励我们去做的人。而对于大部分人,需要关注的是实践,而别把焦点放在刻意的分享,让虚荣心蒙蔽了最初的目的。而对于我而言,我觉得我并不是在真正的分享,我有时只是知识的搬运工,有时则是写文章跟自己对话,觉得生活中自己有哪些不好而后痛批自己加以改正。但如果你也有这样的不足,通过文章能够意识到,我觉得是我的大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