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加入行动营时,自己开始每天固定的读书写字。看到周围的小伙伴很多仍是每天刷朋友圈刷剧,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就忍不住可惜:他们怎么能这么浪费时间呢?这么好的学习机会,怎么都不好好利用?
我的一些兄弟姐妹,大多也都是打工一族。有工厂的流水线,有工地的搬砖匠。也劝他们读书学习,没有人听。他们的确认为知识能改变命运,而知识也是通过学习得来的。但那是别人,不包括自己。他们宁愿就这样安稳的工作着,存点小钱,以后或许能做个小生意。从青年到壮年到老年,一辈子也就这样过了。因为周围的人都是这样过的啊。有时候我会把一些东西转发给他们看,但我想,打开的几率基本为零吧。
公众号刚拿到原创的时候,我把写的东西发给老弟看,想让他从思维上开始改变。他也只是应付着说好好好。是我错了吗?也许,他们这样并没有什么不好。
曾经有读者给李笑来老师留言说,他想改变家人/朋友,让他们一起来学习,结果却总是很失望,尴尬。
笑来老师回答说:你根本不用拉他入伙。也不必跟他说你现在在做什么。因为在你自己还没有成绩的时候是“人微言轻”的。想让别人听到你的声音,第一,你的位置够高;第二,你说的话已经用你的成绩证明了它的可信度。到那一天,即使你什么都不说,也会有人主动来找你取经,或已经在默默的跟随了。
这里还包括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层次相差太多的人,语言的交流几乎是阻断的。耳朵会主动筛选与自己相关的或感兴趣的话题,也就意味着它会自动屏蔽掉别的语言信息。
我们的大脑也一样。其实大脑就像一个取景框,我们只看得到这个框里面的东西,框外的东西一概视而不见。所以不同层次的人看到的东西的确是不一样的。山脚下,半山腰和山顶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风景,获得的是截然不同的体验。我们眼里寻常的日升日落,在爱因斯坦的眼里,是整个广袤的宇宙。
鲁迅说过,“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每个人由于位置不同,思维不同,格局不同,看到的世界也是不一样的。而这不一样的世界又会反过来加固个人的思想和格局。《教养的迷思》这本书里称这种现象为“双向街”。很难说,是你的世界造就了你的世界观,还是你的世界观造就了你的世界。
那么,要怎样才能打破局限呢?不只是别人,还有你自己。因为当你笑话或担忧别人的境地时,也许有人也在悲悯的看着你,囿于自己的小圈子里怡然自得。
我们都学过物理的第一宇宙速度。只有突破了第一宇宙速度达到一定的速度后,才能挣脱地球的引力飞离地球。所以我们想要让自己更上一层楼,也必须要让自己的积累和前进速度超过原来层级的吸引力,才能脱离原来的状态,有机会跃迁到更高的层级。自己提速也好,借助工具也好,借助趋势也好,怎样都行,这是需要你自己操心的事,在你成名之前,过程没人会关心。而需要明确呈现给世界的,只有结果。
想想我们是怎么走到这里来的,我们为什么要进入猫叔的行动营,为什么要学习某某大神的写作课演讲课?当如今的这些大神还不是大神的时候,我们有谁在意或者会去学习他们呢?而现在,没有人反复跟你说劝你学习,也没有人拼命拉你进入这样那样的学习社群,你不是自己主动跑来学习了?
想起刚进行动营,班长评论我的文章时说过这样的话:你凭什么让别人认为你说的对?你说对就对吗?你怎么证明你自己是对的?
所以,成功前,不要说;成功后,不必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默默去学习和行动就对了。行动和成绩,就是最有力的语言。